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视图新闻

抗战老兵董成森传承红色基因、爱国拥军的感人事迹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06-05

图片2.jpg 

   

    2018年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人》节目现场,13位身着绿色军装的人举起右手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献身国防事业,坚决服从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忠于职守,严守纪律,保守秘密,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苦练杀敌本领,坚决完成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祖国,绝不叛离军队。”
    “哗……”现场观众无不动容,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整个演播大厅。
    嘉宾评委撒贝宁、海清、李晨三次起立,向这群特殊的军人致敬!
    中国故事讲述人、著名演员侯勇向观众讲述了这一家四代、13位军人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叫董成森,平度市南村镇前双丘村人,抗战老兵。
放牛娃智送情报
小八路歼敌立功
图片3.jpg
 
    董成森,1927年出生在平度市南村镇前双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母亲和弟弟被土匪掳走,父亲讨说法也被打成重伤,小小年纪便挑起了家庭重担。
    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正随父亲在青岛靠做苦力度日的董成森,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日军规定:在青岛,小男孩到了12岁就得上日本学校,管吃管住,毕业后去当日本兵。
    “这不行,中国人咋能当日本兵!”父亲坚决反对,便卷起铺盖带着他连夜返回平度老家。
    父子俩生活没有着落,无奈,11岁的董成森便给地主家放牛。
    那时候,日军在平度占领了大片土地,修建了许多炮楼,给这一带从事地下武装工作的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带来交通上的不便。从小仇恨日本鬼子的董成森,便利用放牛的机会给八路军传递情报,当起了交通员。每次给八路军传递情报,董成森就把信藏在割草的篓子里,或者放在牛背搭子夹层内。因为是放牛的小孩,每次通过关卡时,董成森都能顺利通过,多次圆满完成任务。
    传递情报的次数多了,董成森也渐渐积累了与鬼子和伪军斗争的经验。一天傍黑,交通员将一封信交给董成森,并再三叮嘱,晚饭前送到南村据点附近的后斜子村,这封信无论如何不能落到敌人的手里。
    董成森明白,八路军肯定又有重大行动。他将信撮成长条,藏在赶牛用的鞭子里就出发了。快到后斜子村时,恰巧碰上一股伪军从外边回来,准备进鬼子据点。
    正在等待放吊桥的间隙,一名伪军走到董成森面前,左瞅右瞧,突然揪起董成森的脖领子问道:“小孩,你是哪个村的,干什么去?”董成森抬头看了伪军一眼,镇定地回道:“我是前双丘村的,去后斜子村姥姥家。”
    刁钻的伪军不放过他,翻遍董成森全身,也没发现可以的地方。伪军看到董成森别在腰上的牛鞭子不错,一把夺了过去,说:“小孩,你的鞭子挺好,给我玩两天。”说着抢了过去。
    “鞭子里藏着情报,决不能让敌人拿走。”想到这,董成森冲上去欲夺回鞭子,伪军将鞭子高高地举起,自己个子矮怎么也够不着。董成森灵机一动,狠狠地在伪军胳膊上咬了一口,只听“哎呀”一声,伪军一甩手,把董成森摔倒在地。随后,恼羞成怒的伪军将鞭杆一折两段,恶狠狠地扔在地上,那封信也掉了出来。
    千钧一发之际,董成森一个翻滚压住鞭子,嚎啕大哭,嚷着要伪军赔他的鞭子。其他伪军见吊桥已经放下,不再与董成森计较,在一阵哄笑中走进据点。董成森趁机把情报塞进衣兜,过了关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与八路军的多次接触中,董成森渐渐地懂得了革命道理。15岁那年,他申请加入了八路军,正式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1944年7月,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和南海军分区决定,拔掉给根据地造成重大损失的兰底鬼子据点。
    兰底据点是日本鬼子1938年修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个据点不但修建得十分坚固,还储备了大量弹药。
    第一次攻打兰底据点,部队虽然计划准备得非常周密,但战斗进行得并不顺利,战友们伤亡了上百人。过壕沟和爬炮楼做的梯子,也被打得稀烂。
    第二天的战前准备会上,各级指挥员集思广益,重点分析失败的原因。已经是一名重机枪手的董成森插话说:“由于壕沟深,我们的重机枪上不去,构不成对敌人的火力压制,建议趁着夜暗,多架几座浮桥,以便重机枪前移。”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巧得是,之前董成森在教导队学过架桥技术,这次派上了大用场。于是,趁着夜暗,他们连悄悄架起了三座浮桥。
    第二天晚上,战斗打响了。董成森所在的重机枪班快速越过浮桥,占领有利位置。“哒哒哒……”仇恨的子弹怒吼着射向敌阵地。爆破小组成员冒着敌人的子弹,接替前行,最终炸毁碉堡,取得了兰底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董成森由于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
老英雄隐功返乡
当支书率众致富
图片1.jpg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的大公无私,是因为他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
    董成森跟随部队,在参加潍县战役、青岛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战役战斗中,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多次立功受奖。
    新中国成立后,董成森被送到徐州干部培训班学习。毕业后,部队转隶空军编制,他担负起修建机场的任务。几年间,潍坊机场、高密机场、文登机场,留下他默默奉献的足迹。
    没有了战争,没有了硝烟,从小在战争中度过的董成森一时无所适从。于是,他申请转业,被安排到济南钢铁厂工作。1960年冬,国家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号召各行各业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负责工会工作的董成森按照厂里的要求,动员工人回乡支持农业建设。尽管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苦口婆心讲道理,但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一天,他对老伴高秀珍说:“现在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要不咱们带着孩子们回老家吧!”
    就这样,董成森放弃了大城市生活,放弃了干部身份,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
    许多人不理解:一个人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脱离农村,在城里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吗?
    也有人替他惋惜:你是英雄,支持农村建设也轮不到你啊!
    董成森不这样认为,他说:“当初打鬼子、打老蒋,为的是普天下的穷人翻身得解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老兵,理应带头响应国家号召,做出表率。”
    回村不久,董成森被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乡亲,面对因干旱少雨庄稼歉收的窘迫,董成森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打机井,兴修水利,让村里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粮食丰收。他排除干扰,主动揽责,率先为群众划出部分自留地,使人民群众多了一份生活上的保障。他积极鼓励群众开展养猪、养鸡、养羊等家庭养殖业,确保了人民群众手里有了零花钱。
    董成森觉得,搞好搞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品。于是,他组织群众种花生、圆葱、西瓜,成为当地的抢手货,壮大了集体经济,前双丘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就这样,董成森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1981年底,二儿子董希云当兵,在填报志愿书时,无意中暴露了董成森的身份。第二天,县人武部领导就登门看望这位回乡务农的老八路。见董成森一家9口人生活困难,便主动提出为董成森评残,因为他在抗战时受过伤,符合评残条件,但被董成森婉言谢绝了。他说:“一起参加革命的许多同志都牺牲了,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你看我不但活了下来,还有一大家子人,知足了。”
两次参加大阅兵  流泪敬了两次礼
    2015年8月2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阅兵前的全要素演练正在进行中。在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阅兵队伍里,有这样一对特殊的祖孙——
    乘车在前面的是外曾祖父董成森,抗战老兵方队里的“老八路”;跟随其后的是曾外孙宋杰,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的下士。
    演练结束后的当天下午,祖孙二人在阅兵训练场上相见。
    当初,收到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参加阅兵的邀请时,董成森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和宋杰约定:你在北京好好训练,到时候我们一起光荣受阅!
    如今,两人第一次一同走过天安门广场——虽然是演练,董成森仍然激动不已。训练场见面后,董成森一边用颤抖的双手将一枚勋章别在宋杰的胸前,一边说道:“开国大典,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但遗憾的是没有参加分列式。这一次,你一定要好好训练,代表我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
    董成森虽年近九旬,口齿有些含糊,但殷殷的嘱托却溢于言表、情真意切。
    “保证完成任务!”宋杰使劲点头。方队领导在一旁向董成森介绍说,宋杰训练能吃苦、有血性,踢正步脚腕练肿了也不下训练场,现在是方队标定整齐度的“钉子兵”。
    “比起太姥爷他们这些抗战老兵,我们吃的这点苦算啥!”受到夸奖,宋杰有些不好意思。
    看着正在休息的官兵一层层围上来看望自己,董成森给官兵们讲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故事。
    1949年,董成森作为军人代表,将参加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新中国阅兵仪式。那会儿,董成森在空军服役,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所以各单位为挑选优秀战士走阅兵方队,把各个师的射击能手都集中到济南某部,主要是考核机枪、手枪、步枪这三种枪打靶,看谁的环数最多,就按打靶成绩从高往低排。那天射击比武,竞争异常激烈。董成森开始表现不错,第一轮重机枪,第二轮步枪,他都打出优异成绩。第三轮手枪,有一发子弹偏离了靶心,就是这一个小失误,使董成森差两环没能选进分列式方队。无奈,他只能作为军人代表,站在长安街的阅兵方队里,看着战友们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董成森说,那天,他站在阅兵方队里给参加分列式方队的战友们敬了个礼,以弥补自己心里的小小遗憾。
    重忆烽火岁月,董成森神采奕奕,年轻战士们听得泪花闪闪。
    看着眼前一张张晒得黝黑却仍旧精神抖擞、青春飞扬的脸庞,董成森再次语重心长地向身边的官兵们嘱托,“我们都老啦……如今,保家卫国就全靠你们了……”
    “老前辈请放心,你们的大无畏精神,我们一点没丢!”“先辈们打下的江山,决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的官兵一面请董成森多讲些抗战故事,一面纷纷表态。
    2015年9月3日凌晨4时许,虽然距离阅兵式还有四五个小时,董成森就醒了。考虑到即将入列参加盛大阅兵仪式,他干脆起床洗漱,把早就准备好的军装、帽子、皮鞋穿好,再把自己的荣誉勋章全部佩戴整齐,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宾馆大厅等待天明。然而,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阅兵前的几个小时,医生来为老兵们作例行检查,董成森的血压高压到了180以上,在家人和医生劝说下,他只能去参加观礼,这让董成森有些沮丧。
    上午8时,董成森和家人一起被安排到天安门西区的观礼台。阅兵式开始后,沮丧的情绪一扫而去,等到抗战老兵方队的车辆一过来,老人马上站起身,与车上的老兵们一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尽管没能上车参加阅兵式,但在台上看着阅兵式上那些先进武器,董成森感慨不已。他说这些“大家伙”可比以前厉害多了。“第一次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一般的小炮都是用牲口拉着,只有榴弹炮等大炮才可以用牵引车拉。再看现在,有导弹、火箭,各种炮,各种坦克,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军队强大了,我在有生之年,还能参加阅兵式,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红色家风励后人  一家四代十三兵
    “姥爷,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体检通过,被批准入伍了。”去年9月底,外甥女赵玉娇给董成森打电话,报告自己当兵的消息。这也是董成森一家四代走出的第13名军人。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抗战老兵董成森,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后人,报效国家无怨无悔。
    日前,记者走进抗战老兵董成森的家。进入正屋客厅,西墙上“铁心跟党走,报国一家人”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下面张贴着一家四代13名军人的戎装照片。这威武雄壮的画面向人们昭示:这是一个参军报国的大家庭。
    客厅正面墙上,贴着董成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工作简历,所获荣誉以及两次参加大阅兵情况。阅后令人兴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董成森有7个子女。赶巧,记者这天在董成森家里遇到了他的大儿子董希祥、二儿子董希云、三女儿董新香。谈起董老的人生经历,父亲对每名子女的教育和影响,三个人都打开了话匣子。
    曾在空军部队当过四年兵的大儿子董希祥说:“父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懂得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说从济南钢厂辞职回乡务农这件事,那个时期回乡就意味着挨饿,留下就意味着有“铁饭碗”,能吃饱饭,但父亲想的是,我是党员,必须带头。”
    已是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正师职干部的二儿子董希云,接过大哥的话茬,说:“我们一家四代之所以走出13名军人,源于有一个好的红色家风——忠诚、朴实、守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董成森始终秉承言传身教,他告诉孩子们:“不贪功,不向政府伸手,始终保持劳动者的朴实本色。”三女儿董新香告诉记者,老人时常讲起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给儿女留下了难忘的红色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明白父亲言传身教的红色家风。
    在董成森家里,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谁去当兵,或者考上大学,都要到写有“铁心跟党走,报国一家人”的墙前与董成森一起照张相,并带在身边。孙子董玉琦深有感触地说:“每当军事训练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拿出这张相片,暗暗地告诫自己,你是抗战老兵的后代,一定要刻苦训练当标兵,不能给爷爷丢脸,无形中对自己起到了激励鞭策的作用。”
    《礼记·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抗战老兵董成森,通过立家规、严家教,培育出好家风,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让红色基因在蒙山沂水代代传承
下一篇:“拥军贷”贷出军人荣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