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双拥文化

辽宁朝阳: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双拥创建 王杖子村红色文化展览室正式定期向社会开放

来源:双塔区政府网站  时间:2019-10-29

10月24日,朝阳市双塔区他拉皋镇王杖子村红色文化展览室正式定期向社会开放。红色文化展览室分成图片区和实物区两大部分,其中实物区有珍贵革命老物件百余件。

一个村。这个村就是王杖子村,行政面积约15.1平方公里,有耕地5200亩,杏林5000余亩,被誉为“辽西杏花村”,常住户数820户,常住人口3182人。这个村不仅因盛产红薯而远近闻名,它的红色文化底蕴也十分浓厚。近八十年的兵役史,有199人参军,其中抗日战争3人,解放战争41人,抗美援朝23人,抗美援越2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3人,核潜艇建设1人,深圳建设兵团1人,战略导弹部队(二炮)3人等。其中,副军级1人、正师级2人、副师级2人、正团级3人……

一本书。这本书是《咱村当兵的人》,共203页,记录了王杖子村199名军人的事迹,其中有英雄吕纯田,曾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部队,打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英雄李国柱,参加了湘东、闽西等地剿匪战斗,与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时同在一个部队;英雄乔振芳,参加过辽沈战役、辽西会战、解放海南岛等战役,立三等功两次;英雄常海,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等。目前这本书村已印制完成,村里的老兵们人手一本,视为珍宝。

一个人。这个人是老退伍军人吕福祺,是《咱村当兵的人》的主编。自2004年来,他出于对军人的崇敬之情和为家乡做点事的朴素想法,十多年来跑遍省内外进行收集王杖子红色素材和采访王杖子当兵的人,像老英雄张富清一样默默奉献。他曾为了采访到军人本人,得知其过年时要回王杖子,于是腊月二十八去登门拜访,正月初七又再次进村寻兵找人等。正是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十多年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整理了手稿300余页,5万余字,对《咱村当兵的人》在排版上就修改了19次。他付出了这么多,却从未向村里和外界要过一分钱,反而拿自己的工资和退休金去贴补相关费用。

一个屋。这个屋是王杖子村红色文化展览室。10月14日,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研讨交流会点燃了王杖子村红色火焰。在包村干部——他拉皋镇副镇长马知元的提议下,本着“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目的,村里自建红色文化展览室的想法迅速得以落实,村“两委”积极响应,老军人吕福祺主动提供英雄素材,村里的老兵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革命老物件,52平方米原本“家徒四壁”的房间在五天内彻底大变样——英雄事迹挂图挂满墙壁,珍贵革命老物件摆满展架,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吕福祺等老军人也客串起了讲解员。图片展区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平年代和红色印记五大部分,讲述了王杖子村军人们的辉煌事迹。实物区的展架上摆放着珍贵革命老物件百余件,有《入伍通知书》、《军人宣誓誓词》、军功章、纪念章、老军装、《毛泽东选集》等。

一种情。这种情是是拥军爱民之情,是军民之间鱼水深情,就像当年解放区一首歌谣唱的那样:“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2014年11月,吕福祺战友武振华邀请郁志桐(现任北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董事长、总经理,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咱村当兵的人》一书题词为“军魂永驻。”这种军魂指的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份力。王杖子村红色文化展览室虽然只有狭小的52平方米,但却在传承着红色基因,展示着浓郁的红色文化,弘扬着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凝聚着王杖子人世世代代爱党爱国爱家乡之情。通过建立王杖子村红色文化展览室,王杖子村也为双塔区创建市级双拥模范区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共叙双拥情,礼赞新时代最可爱的
下一篇:东昌府区倾力打造“双拥文化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