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件国防专利30多年来集中解密
近日,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并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2346件,促进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化,为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请看《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唤醒国防专利在这里发力
——访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伟海
中国国防报记者 邹维荣 徐 雯
写在前面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军转民”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之一不可忽视,其实质是各国调整国防战略,将原本仅用于国防的国家资源,重新配置优化组合,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转变与一国国防、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国防专利制度“重定密、轻解密”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防专利技术从军用转化为民用的推进,许多优秀国防专利技术长期“沉睡”在保密柜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防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从2015年起,对已授权国防专利开展密级审核工作,并于今年3月初,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进行国防专利制度实施30多年来的首次集中发布。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此次解密与发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带着问题,记者来到国防大学寻找答案。
拆除“军”“民”科技体系之间的壁垒势在必行
记者:此次国防专利解密,是国防专利制度在我国施行30多年来的首次集中解密与发布,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促使了这一举措的进行?
姜鲁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提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把国防和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军民科技两大体系仍处于二元分离状态,两大体系之间“封闭化”“孤岛化”、互动共享不足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拆除这两者之间的壁垒和藩篱势在必行。而国防专利解密这一举措,无论是对促进信息共享,还是对促进技术双向转化,都是必需的基础性、先决性条件。国防专利凝结着国防科技领域大量优秀的技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防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国防科技成果转向民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为涉及国防利益和国家秘密,其转化为民用首先便要跨过“专利解密”这道关口。只有经过解密这道关键程序,国防专利成果才有机会被社会大众所知晓,进而有可能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
王海伟: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严重,低端供给、无效供给过多,中高端供给、有效供给不足。就国防科技领域而言,这些年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海洋、太空、网络等新兴领域的科技支撑力明显不足。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每年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从国外引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屡屡面临被人制裁的风险;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自己研发的优秀国防专利技术长期“沉睡”在保密柜中。
这一现象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我国国防专利制度长期以来“重定密、轻解密”。国防专利权人申请专利解密往往要经过层层严格审批,许多创新主体不敢触碰保密红线,不能确定哪些国防专利成果可以解密。加之因为信息交流不畅等因素,国防专利技术绝大多数仅用于本系统,转化为民用的还非常少,使得国防专利成了“睡美人”,既降低了广大国防专利持有人的创新积极性,又影响了国防专利技术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国计民生。因此,推进国防专利解密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国防专利,加速把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要素引入民用创新领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任务。
破除信息交流局限,促进良性反哺机制形成
记者:此次国防专利解密是一次有益实践,这一举措对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将起到什么作用?
姜鲁鸣:国防专利具有保密性的特点,从申请、受理、审查到转让和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保密规定,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非常必要。但是,国防专利只保密不解密,或解密迟滞,实际上都是一种对资源的耗散。在国家秘密“高压线”的警示之下,不少科研工作者甚至是国防和军队领域的科技人员都难以便捷获取相关国防专利信息,难以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更新进度。解密国防专利,有助于促进军民之间的信息分享,破除信息分享交流的局限,有助于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展科研工作,节省时间、精力、物力。
同时,国防专利作为一种技术,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推动国防专利解密会起到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的作用,有助于释放国防系统长期积淀的创新要素,其作用是双向的、良性的。它可以促使军民创新要素组成新组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裂变效应。国防专利解密使军用技术既能够发挥军事科技对高新技术的孵化带动作用,又能使其在转化运用中产生新的技术,进而以创新技术反哺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现在,不少军用技术转民用之后,经过新的要素组合实现了新的创新之后,转而又变为“民参军”,“一出一进”这样一个大循环,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军转民、民促军的良性反哺机制。
以国防专利解密为突破口建立相关制度
记者:对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而言,国防专利解密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王伟海:以此次国防专利解密为突破口,可以激活国防部门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将民用前景好、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国防专利技术向民用领域推广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培育和催生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供给,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一举措,是实质性推进科技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务实之举,有助于激活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资源,提速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步伐,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军民融合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天,我们要完成科技兴军的历史重任,大幅提升我军战斗力,必须通过国防专利解密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和经脉,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用最广泛、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服务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
记者:刚才提到,此次国防专利解密是一个突破口,那么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姜鲁鸣:在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可以确保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经济竞争力和军队战斗力,“转化”二字牵动着大国兴衰的命运。而要有效实现“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性、总量性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供需结构性严重失衡,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薄弱。过去我们常讲“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今天是“出口一亿吨粗钢,换一千万吨特种钢”。国防科技领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基础软件的研制生产还存在诸多瓶颈。
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体制机制是决定各种要素投入能够形成何种产品供给规模和结构的关键因素,表面上看是优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实质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受阻,根子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导致要素潜力难以发挥。
王伟海:军民融合是大国创新的引擎,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这个引擎的点火器。必须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快制定完善的国防专利定密解密规定,推动国防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国防专利解密信息定期公布的常态化。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加有助于强化信息共享、开放竞争、双向转化、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供给,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以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推动我国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军民融合大事记
2013.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2015.3
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2016.3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习近平任主任。
2017.3
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你知道吗?
某种意义而言,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其“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发的阿帕网,研发阿帕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确保战争导致部分网络失去工作能力时,其余部分可以正常工作。
GPS的前身是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以此为铺垫,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以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为主要目的。现今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导航、定位和测量领域广泛应用。
应用广泛的合成橡胶起源于一战期间的德国。彼时战场关键角色之一是机动车,在协约国切断东南亚天然橡胶产区对同盟国的供应后,军车便面临着没有轮胎的窘境。为保证德军车辆正常运行,德国研究出了合成橡胶作为天然橡胶的替代品制造车轮。
近年来,整形手术渐渐流行起来。事实上,第一位受益于先进整形手术的人是一位在日德兰海战中失去眼皮的水手,新西兰医生哈罗德·吉利斯通过新型皮肤移植法,为他再造了眼皮。尽管在当时面临巨大压力,但整形手术后来像野火般蔓延,为天下爱美之人所垂青。
一些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美国:军民一体化
美国的“军民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的调整改革,以及军政部门和企业间的合作,开启军、民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的大门,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冷战期间,为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推行“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以及“军民分离”的国防采办制度,民用与军工分别形成了两个几乎完全分离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军民分离的弊端渐渐显露。冷战结束后,为了能在国防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军事优势和国防工业的活力,美国提出国防采办扩大利用先进民用技术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1990年起,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授权法》等重要法案和政策,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一个“无缝”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美国著名防务学家Gansler估计,实行“军民一体化”为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省几百亿美元,相当于国防部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截至2001年,美国原本军民分离的工业基础实现基本融合。
日本:以民掩军
日本的“以民掩军”是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由于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所以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做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但其民间企业在国防研究开发能力、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势。近几年来,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不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大力发展本国的民间军事工业,通过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与政军民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扩大民品生产和发展两用技术、对可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优惠扶持等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倾斜,大大促进了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
为避免在国内引起政治问题,日本国防部门虽然大量投资,但是在技术方面起领导作用的则是民用部门。此外,为保持民用企业的竞争力和军工生产潜力,日本有时还将某些军事技术无偿转让给民用企业使用。
俄罗斯:先军后民
俄罗斯的“先军后民”实际是一种既想避免军民分离弊端、又不想放弃独立军工体系的折中做法,是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国家战略和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下形成的。
冷战时期,前苏联把军事工业放在优先地位,其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基本处于“两张皮”状态:一方面,巨大的国防投入和相对独立的国防工业,赋予前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另一方面,由于国防工业处于封闭状态,先进军用技术不能有效转为民用,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防预算急剧下降。因此,俄政府把军工转产作为维持国防工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军转民”解决军事工业经费不足等问题。尽管因资金缺乏、管理不善、各部门意见分歧等问题,使俄罗斯的“军转民”工作遇到重重阻力,但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军转民”工作进行调整,开始强调发展和采用军民两用技术,使俄罗斯逐渐建立起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
以色列:以军带民
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是把军事工业作为本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先导,扩大军工技术成果的利用,并将部分军工企业转为民间经营,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利用国防投资来开发生产民品。
以色列建国至今周边环境一直很紧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决定了以色列在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对国防工业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以色列实行国防高科技为立国之本的战略方针,用先进的军工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比例的国防开支,再加上美国每年巨额的军援扶持,以色列“以军带民”发展模式的成效显著。目前,以色列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在一些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特别在综合集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中东地区更是占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其军事技术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冶金、电子、材料、制造工艺、信息、生物等多技术领域的民用产业,都在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带动下,有了极大的发展。
|
|
上一篇:全国首批51家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推荐名录诞生记 下一篇: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讨会在京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