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产业:借助自身优势 践行军民融合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航产业进入持续发展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最佳着力点,通航产业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策利好、行业前景明朗的大形势下,通航企业如何寻找到更适合自身、更有针对性的发展道路,并在军民融合这一历史机遇下,实现自身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航空工业中飞通航公司总经理陈晓敏进行了专访。
《中国航空报》:作为军转民企业之中的典型代表,中飞通航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什么?如何发挥其自身作用?
陈晓敏:作为一个典型的军民融合企业,中飞通航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精湛的飞行技术、飞机维修和改装优势,以及拥有的航空摄影遥感、科学试验等专业优势,坚持走自主创新、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道路。“坚定信心”,是要认清公司发展道路,顺应环境变化,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军民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全产业链发展的崭新局面。“砥砺前行”,是要传承企业精神,规范企业作风,全力打造“高端通航”服务品牌,以优质服务回报客户,以优良业绩回报社会,才能实现新的飞跃。
中飞通航在积极推动和服务我国通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发展通航产业的使命担当。必须着眼产业大局,树立开放、共享、合作思维,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通航运营和维护保障体系,才能在通航产业发展中承担更多责任。其次,大力加强与地方合作开展运营。联合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在优势区域协同举办通航相关活动,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提升公司自身的运营能力。最后,全力支持和参与国内通航产业发展项目。
《中国航空报》:面对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管理层面的转型,您认为通航企业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和困难?
陈晓敏:目前,我国通航产业在发展格局和市场环境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市场严重萎缩,新兴市场尚未形成,市场呈现“天花板”的现象。同时,在一系列促进通航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下,各个行业对通航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大量投资新建航空产业园及通航企业。新建的通航企业依靠资金、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采用低价策略占领市场,高薪抢占人才,导致行业内秩序混乱、恶性竞争,危及飞行安全。另一方面,海航、东航等民航企业进入通航领域,在通勤航空、公务航空方面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面临“通航热”和“安全难”的复杂环境,民航方面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面对业务市场持续萎缩的困境,老牌通航企业大多面临着转型难题。
《中国航空报》:其实,目前很多通航企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站在公司运营的角度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陈晓敏:要切实发展我国的通航产业,首先需要在政策层面持续释放有利于促进产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在操作层面,通航产业的从业者要针对我国通航市场的需求,抓住机遇,在价值链高端做强做大,通航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安全为基。通航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是遵章守法、全员树立规章意识。企业要加强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通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安全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安全管理能否真正有效。同时,通航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企业规模、作业特点和企业文化,探索适合自身运营特点的安全管理方法。
规范运营。通航企业运营前必须经过局方两个阶段的审定:经营许可审定和运行合格审定。经营许可审定是对通航企业资金投入、硬件保障的审批;运行合格审定是对通航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运行能力的验证。通航企业自上而下应树立规章意识,规范运营。
市场清晰。根据通航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产业链两端的通航飞行器创新研发设计、发动机制造、航电系统和通航维修、培训、金融租赁等高端配套服务含金量高。但是,新进入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找准定位,明确市场方向,学习规章要求,才能尽快适应市场环境。
有预测称,到2020年,我国通航飞机数量将增至12000架以上,通航产业的增加值将达500亿元以上。通航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产业链长,涉及材料、机械、电子、金融等众多领域,需要包括政策、经济、产业配套,以及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原材料等众多方面的支撑,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在短期内打造完整的通航产业链。所以,通航企业更应在产业链中找准位置,利用自身优势实现抱团发展。
此外,我国通航产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通航产业指导政策操作性不强、规律性不高,通航产业创新力不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通航安全运行形势严峻,产业发展面临挑战,通航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都可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得以解决,从而进一步促进通航产业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生力量。
|
|
上一篇:首艘国产航母海试 融合军民力量共造航母 下一篇:蔡永中少将任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