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54名志愿军“一级英雄”“一级模范”山东籍就有14人,一文了解他们的英勇故事
来源: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时间:2020-10-26
王海、卜广德、陈德忠、孔庆三、曹玉海……这一个个曾令敌人胆寒的名字,对你来说或许既熟悉又陌生。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抗美援朝伟大胜利,我们深切缅怀这些英模人物。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万多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就包括2.5万多齐鲁儿女。在众多抗美援朝英雄中,全国共有50人获得“一级英雄”称号,4人获得“一级模范”称号。而这54人中,山东籍将士就有14人。
他们中,有不仅自己击落数架敌机,而且率队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的王海;
有被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称赞为“这可是一位用脑子打仗的排长”的卜广德;
有带领1个班坚守2天2夜、歼敌170余人、出色完成阻击任务的高景灏……
为纪念这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大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弘扬英模精神的氛围,10月15日起,大众日报推出“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山东籍英模人物传记”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英勇故事。
“一级英雄”王海——永远的王牌
王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山东威海人,1926年出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军,先后任师长、副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空战中,王海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先后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王海从小就有英雄情结,年幼时心底就种下了报国之梦。1944年,18岁的王海参加了胶东抗日中队,两年之后,我军第一所航校在吉林通化创建,正在上学的王海被选为第一批学员。1950年6月,中国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王海进入该旅。
1951年10月,25岁的飞行大队长王海率队飞抵安东(今辽宁丹东)浪头机场。当时,人民空军刚组建不久,王海和他的战友们的飞行时间平均只有200多小时,驾驶喷气式战机飞行还不到20小时。王海生前曾回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一连几次空中战斗,不但没打上仗,连敌机的影子也没发现。那段时间,王海心急如焚,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敌机、空战、攻击。1951年11月的一天,王海率队再一次升空作战,遇到一架敌空中侦察机。
王海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大速度勇猛追击,一下子追出100多公里才追上了敌机。我随即对准敌机尾部按动炮钮,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向敌机开炮,把满腔怒火和着炮弹一起向敌机射去。咚!咚!咚!……一串串炮弹拉出一条条光线直扑敌机。”最终,在多架战机相互配合下把敌机打成一团火掉了下去。王海并没有因初次取胜陶醉,他意识到空中格斗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仅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够的,必须练就过硬技术和战术,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敌人。
1952年初,王海所在部队回国休整、训练。5月份,王海大队重返朝鲜前线。1952年12月的一天下午,正在进餐的王海大队飞行员突然接到战斗命令:敌人几十架轰炸机在平壤等地区进行扫射轰炸,需立即前往迎敌。王海奉命率一大队12架战鹰赶赴敌战区。到达清川江上空时,王海发令,12架战鹰首先向4架敌机围了上去。敌机遭到突然袭击,慌慌张张投掉副油箱,加速逃窜。王海没有贸然下令追击,而是命令等待敌主力机群过来再打。果不其然,4架敌机刚刚逃走,一大群敌机排成“品”字队形,多层多域,黑压压地飞了过来。
见敌机已完全暴露在面前,王海下令攻击。顷刻之间,12架战鹰猛扑下去,20架敌机一下子乱了阵脚,被冲得四处乱窜。
见敌机群已被冲散,王海命令飞行员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展开攻击,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战后,王海才得知,与他们交手的就是美空军王牌飞行队——二战中声名赫赫的五十一大队。
到抗美援朝结束,王海所在飞行大队共参加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大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王海本人被誉为“永远的王牌”。
“一级英雄”卜广德——“一位用脑子打仗的排长”
卜广德,1925年出生在莱芜沙王庄村,1946年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中,他屡立战功,成为华东野战军“一级战斗英雄”。抗美援朝开始后,卜广德担任志愿军第20军某团排长,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51年4月,卜广德所在的连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他负责带领全排担任尖刀排,攻下503高地的5个山头。这个任务非常重要,能不能完成决定着后续部队能否顺利通过,准时进入阵地。
卜广德带领全排连夜向目的地出发,快到503高地时,他们突然发现,不远处竟然有敌人的两个帐篷,门口没有哨兵,敌人正在沉睡。大家非常兴奋,都向卜广德建议先拿下这“两个帐篷”。但卜广德很清楚,他们的任务是迅速拿下高地5个山头,若拿下这点敌人,惊动了其他敌人,便得不偿失。于是,卜广德并没有袭击帐篷,而是迅速到达503高地。
敌人在高地设置了重兵,警惕性强,很快发现了尖刀排,顿时,火力集中射向尖刀排。卜广德和战友们隐蔽观察,发现高地几个山头距离较近,如果一个一个攻,敌人很可能相互增援。卜广德果断决定,全排3个班,分头向敌人的3个山头攻击,拿下以后,两个班合力再向另一个山头攻击,他则带一个班攻击第5个山头。
完成部署后,各个小组分头开始发起攻击。由于卜广德的战术部署得当,同时抓住了敌人不会打夜战的弱点,不到1个小时,就迅速拿下了5个山头,而且全排没有一人伤亡!
被打懵的敌人没想到我军会夜袭,慌乱中又组织一个连的兵力向高地发起反扑,攻上高地后却发现一个人都没有。就在他们发愣之际,尖刀排的5挺机枪突然开火,敌军瞬间被打得鬼哭狼嚎。原来,卜广德早就料到敌人会反扑,便命令全排在高地最高点构设秘密阵地,利用缴获的5挺机枪,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次战斗,共歼敌1个加强排,缴获卡宾枪、自动步枪12支,轻机枪2挺,手枪4支,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各1门。
5天后,卜广德再次受领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率全排坚守华川城外280.7高地。战斗开始后不久,排里就出现了伤亡,卜广德分析发现,我军出现伤亡,是由敌人大炮造成的。于是,卜广德让二班长占领最高点,等敌人炮火再来时,观察炮火位置。
是夜,卜广德留下1个班长带3人防守,自己带着8个人奔袭5公里,很快找到了敌人的炮兵阵地。敌人的炮兵阵地根本没有设防,卜广德顺利炸掉敌军10门火炮,彻底摧毁了敌军的炮兵阵地。接下来的3天阵地防御中,敌人失去了炮火支援,来一拨被我军打掉一拨。卜广德带队共打退了敌军12次进攻,歼敌85人,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战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看到卜广德的事迹材料后,不禁拍手叫好:“这可是一位用脑子打仗的排长,要大力宣传!”
“一级英雄”陈德忠——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
陈德忠,1924年出生于山东临朐,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某团侦察连长。1951年6月12日牺牲。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他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各2次,并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陈德忠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期间,陈德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侦察连长。
1951年3月,敌军一部渡过北汉江,向北进犯。陈德忠受命侦察敌情。在稍微熟悉了当地的地形和敌情后,他们就开始了敌后破袭。在陈德忠的领导下,小分队有勇有谋、机智灵活,他们时而化装成敌军的宪兵部队,开着缴获的敌军吉普车大摇大摆地在公路上设卡检查往来的敌军和车辆,伺机捕捉合适的俘虏以获取情报;时而又化身为当地的老百姓,混在民夫的队伍里对敌军的营地进行侦察。虽然在捕捉“敌情报”的过程中,惊险重重,不断遭遇敌人的突然袭击,但他们勇敢心细,善变万策,迅速获取了西线敌军企图从中间突破,对汉城迂回包围的重要情报。
一日上午,小分队在京畿道的仁仓里北侧设伏,当敌人的一支小车队经过这里时,陈德忠率小分队突然猛烈开火,猝不及防的敌军车辆当即连环相撞,随后被我军一一击中起火。在不到10分钟的战斗中,我军毙敌16人、俘敌1人。
一天夜里,陈德忠再次带领侦察分队涉水渡过汉江,秘密深入到敌军防线后方纵深15公里处的西头川,再次对敌军车队进行伏击,这次他们袭击了一支向前线运输坦克的运输队,小分队一举歼敌30多名,将敌军30多辆准备运往前线的坦克和3辆押送人员乘坐的吉普车全部炸毁。陈德忠担任侦察连长后,创造了五战五捷的战斗范例。
在“平金淮阻击战”中,陈德忠又率领侦察员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击毁敌汽车1辆、毙敌7名,而志愿军无一人伤亡。在战斗中,他以机动灵活的阻击、伏击、偷袭等方式,不到2个月时间内,以伤亡3人的代价,毙、伤、俘敌100余人,并为指挥员部署作战提供了大量宝贵情报。
1951年6月,陈德忠率领部队伏击敌人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1952年,追授陈德忠为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一级英雄”孔庆三——在炮火中永生
孔庆三,1926年出生,194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1950年11月,孔庆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第二十七军炮兵团某连班长,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50年冬,孔庆三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后,连夜疾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整整8天,赶到了东线的天宜水里,执行朝鲜战场东线的阻击任务。这里距敌军占领的新兴里只有二三十里路,从隆隆的炮声中,可以断定敌军正在发动进攻。连队在此待命了两天,大家已是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出击。
1950年11月27日,孔庆三接到命令,率五班配属给主攻部队尖刀步兵第八连,执行掩护突击部队的任务。下午5点钟,他带领全班战士奔袭二十多公里抵达于谷里。他在山顶看见沟里已燃起熊熊大火,爆炸声不绝于耳。前方的战火越来越猛烈,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八连突击队受阻,与敌军形成对峙状态。
八连连长指着敌军的火力点对孔庆三说:“五班长,你看前边,山岭岗前面20多米远,有一个独立房屋,房子已经被我们的手榴弹打得七孔八洞了,但敌人的火力是从屋底下向外发射的,很显然他们的工事是做在坑下边。我们发起几次冲击都冲不过去……”连长停了片刻又说,“同志们左右都绕不过去。这一仗打得好不好,就看我们能不能消灭这个火力点了。”
孔庆三已经明白了八连长的意思。他坚定且信心十足地表示:“连长,我们一定摧毁它。”
由于有小岗遮挡,炮无法直射。孔庆三果断地将杀伤半径为25米的步炮推到距射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岗,并立即构筑炮工事。可岭上全是冰土,又光又硬,一镐下去仅仅出现一个白点,根本无法构筑阵地。
怎么办?正在焦急时,孔庆三发现左边有个小土包,过去一看,是块冻石头,冻得十分结实。他赶紧让战士把炮推过来,架在上面。可炮的右支架悬空,无法发射。孔庆三见状立即冲过去,用肩膀顶住炮的右支架,坚决命令开炮。战士看着班长吃力的肩膀,不忍拉火。
孔庆三连声喊:“拉火,快拉火啊!”
“轰!”一颗炮弹出了膛。随着爆炸的火光,独立房屋倒塌了,敌方火力点被摧毁了,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可孔庆三因步炮后坐力撞击受伤,腹部又被一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战士们望着躺在血泊中的班长,含着泪冲过炸毁的敌军暗堡,沿着山坡,向新兴里冲去……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孔庆三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一级英雄”曹玉海——战死沙场的铁血英雄
曹玉海,山东莒县(今属莒南县)人,1923年出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曹玉海3次参军入伍,参加重要战斗20余次,6次负伤,抗美援朝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被追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他任营长的一营被授予“英雄部队”称号、记集体一等功,并授予“攻守兼备”锦旗一面。
1943年1月,曹玉海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后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负伤,被安排回家养伤。这年秋天,起义后归八路军建制的东北军某师在他家乡驻扎,曹玉海坚决要求重返前线打鬼子,经批准第二次参军入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曹玉海作战勇猛,先后参加了横山战斗、东北剿匪、保卫四平、三下江南、辽西会战、解放天津等战役,立战功7次,荣获“滨海抗日模范”“战斗模范”等称号。
1949年,曹玉海随大军南下,在湖北宜昌与白崇禧军队交战。曹玉海在激战中身负重伤,留在武汉治疗。伤愈后,组织考虑他身体虚弱,便安排他转业到地方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奉命北上的某师路过武汉时,曹玉海找到老部队,要求重返部队保家卫国。师领导说:“你已经转业了,在地方好好干吧!”曹玉海坚定地说:“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建立,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了,岂能坐视敌人侵略!”临行前,曹玉海婉言拒绝了未婚妻结婚的要求,毅然走向抗美援朝前线,并担任志愿军某部营长。
在朝鲜战场上,我军与敌进行了5次战役,曹玉海参加了前四次。第一次战役,在月峰山守卫战中,曹玉海率1个连出其不意袭击李承晚军,歼敌120多人;在第二次战役战斗中,他指挥所在营两个连全歼土耳其1个营,毙伤敌700余人,缴获汽车130余辆、榴弹炮17门;第三次战役是突破三八线,曹玉海带领全营突破了敌人苦心经营的号称“钢铁防线”的阵地,深入敌人腹地40公里,歼灭美军33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40余门,轻重机枪20余挺,汽车36辆。
在第四次战役中,营队奉命坚守武甲山、莺子峰一带阵地。1951年2月的一日拂晓,美军1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及50门大炮的配合下,向营主阵地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发起凶猛进攻。曹玉海指挥全营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在敌人第7次进攻时,曹玉海不幸中弹牺牲。战士们在营长的激励下,拼死与敌搏斗,打垮十几倍于己之敌的10余次进攻,歼敌680余名,守住了阵地,为志愿军在东线横城反击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级英雄”于泮宫——威震敌胆豪气长存
于泮宫,男,山东平度人,1927年出生,1947年1月参加革命。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华川地区防御作战中,于泮宫担任志愿军第二十军某团排长,带领全排连续奋战30多小时,打退敌人13次进攻,毙、伤敌150余人,战至全排仅剩45发子弹、10枚手榴弹时英勇突围,安全返回部队。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47年1月,于泮宫参加人民解放军。从那时起,他就决心为解放全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于泮宫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战斗,由于作战勇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次荣记战功。
1951年,于泮宫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华川地区防御作战。这场战役让我军保持了战争中的主动权,避免了主力部队遭到敌人的包围,对战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51年5月的一天,敌人以两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一排坚守的“313”高地在整个防御阵地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时任一排排长于泮宫决心在“313”高地打一个漂亮的阻击战。
拂晓,敌人以一个排的兵力向高地冲来。待敌人离我军阵地不到30米时,于泮宫大吼一声:“打!”霎时,各式枪支同时开火,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敌人抱头鼠窜。
不久,敌人又发动第二次进攻。于泮宫带领战士全面阻击,在打退敌人第二次进攻后,又命战斗组长潘景文带着新战士姜应义主动出击,奇袭敌人,吓得敌人半天不敢前进一步。夜里,于泮宫让战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时刻注视着山下的敌人。他还派战斗小组夜袭敌军,扰得敌人整夜不得安宁。
次日凌晨,敌人再次猛烈炮击“313”高地,一排失掉了同连部及友军的一切联系,于泮宫的腿部也被流弹击伤,但他依然坚守阵地,英勇战斗。上午8时许,敌人开始了第9次进攻,一排官兵拼死守卫着每一寸土地,敌人进攻屡屡受阻。恼羞成怒的敌人索性停止进攻,只用飞机、大炮向“313”高地狂轰滥炸,企图炸毁一排铸成的钢铁长城。但在于泮宫的带领下,一排战士又顽强地坚守了3个多小时。此时,全排已经伤亡过半,阵地周围均被敌人占领,“313”高地失去了原有作用。于泮宫临危立断,决心带领大家突出重围。
他看准高地附近的一条小山沟,自己打头阵,把手榴弹分给跟在身后的战士,顺着这条小山沟直接突围!防御这条小山沟的敌军有一个班,他们面对迅猛冲出的我军猝不及防,被于泮宫射倒2人,其余人被我军的手榴弹炸倒,于泮宫率领15名战士沿山沟突围成功,安全返回部队。
这场战役里,于泮宫率全排坚守“313”高地30多个小时,打退敌军13次进攻,毙伤敌军150余人,威震敌胆,成功突围。于泮宫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一级英雄”周厚刚——血染沙场埋忠骨
周厚刚,曾用名周厚岗,山东荣成人,1924年出生,194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历任排长、副指导员、参谋、连长等职。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785”高地阻击战中,面对敌机重炮掘地式轰炸和数倍于我的敌军的轮番强攻,周厚刚指挥全连战士坚守阵地8昼夜、打退敌人40余次进攻,歼敌605人。在奉命撤出“785”高地时,因触雷不幸牺牲,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1946年9月,周厚刚在9个兄弟姊妹中率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周厚刚随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第二十军某团五连连长。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拉锯战,志愿军总部结合战局决定,各野战兵团暂时撤离战场进行休整。敌军以为有机可乘,急忙集中4个师,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兵和空降兵组成的“特遣队”,在东线对志愿军发起了“闪击战”。为掩护友邻部队安全撤离,志愿军第二十军主动展开防御,以阻击疯狂进攻之敌。
“785”高地是这场“闪击战”的突破口,也是确保我军安全撤离的咽喉要地。团部、师部经过多方讨论推荐,最终将任务下达给五连素有“镇山虎”之称的周厚刚。面对首长的重托,周厚刚保证:“请首长们放心,只要有我周厚刚一口气在,敌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休想跨过这个山头。”
6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周厚刚率领全连170多名战士,趁着茫茫夜雾进入“785”高地,开始了血与火的阻击作战。周厚刚最终确定“机智作战、保存实力、有效击敌”的作战方针,并马上构筑工事、排兵布阵。他没有搞传统的“环形工事”,而是布置了一个“火力前重后轻、兵力前轻后重”的“螃形”阵地。
16日上午,敌军在炮火的掩护下,成群地向“785”高地发起进攻。周厚刚利用敌人还不清楚我防御部署的情况,让守在最前沿阵地的八班待敌人进入到阵地射击范围后,再实施最有效的阻击。当日,成功击退敌军3次进攻。
18日拂晓,“785”高地大雾弥漫,2米之外什么也看不见。敌军想凭借浓雾遮挡,以4个连的兵力从五个方向偷偷摸到五连阵地40多米处,随即在炮火的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一举拿下“785”高地。周厚刚沉着指挥,与敌人斗智斗勇。五连用150个手榴弹、700发子弹毙敌100余名。6月22日,敌军调8架轰炸机,对我“785”高地轮番轰炸,持续达3个多小时,使得5连阵地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黛青色的山石也让燃烧弹烧成了血色的铁流。敌人还集中了上百门火炮对我“785”高地进行长达3个多小时的掘地式轰击,使得“785”高地至少削低半米以上。
敌人轰炸过后,以2个营的兵力分4路向“785”高地进攻。他们以为经过此番猛烈的轰炸,我军阵地根本无人生存。当他们走到半山腰时,五连战士奇迹般地出现,拦住他们的道路。8班班长一拉引索,一声巨响,10余名敌军应声倒地。原来,在敌机狂轰滥炸和敌军猛烈炮击之时,周厚刚已组织全体战士藏到山头的断崖下,利用敌人飞机、重炮的死角,成功躲过这场恶毒的袭击,并成功将敌军赶下阵地。到了23日,五连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1951年6月,周厚刚被提升为二营副营长。1951年6月26日五连奉命撤出“785”高地,在撤离阵地时,周厚刚不幸触雷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为表彰他的功绩,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追记周厚刚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一级英雄”张积慧——翱翔的“雄鹰”
张积慧,山东荣成人,1927年出生,1945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入朝作战,历任志愿军空军第四师十二团三大队飞行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后任空军副司令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张积慧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张积慧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年初,他投笔从戎,到山东抗大一分校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抗战胜利后,又随部队辗转到东北地区。当时,正逢上级决定成立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张积慧被选派到航校学习。他于1948年毕业,成为我军航校培养的首批空军飞行员。
1950年,张积慧被任命为航空兵四师十二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一次空战,敌机共有七八十架。张积慧发现敌机编队,即命令僚机刘春生进入战斗,而他自己则猛拉操纵杆上升,达到有利位置,瞄准一架敌机,三炮齐发,将敌机击落。刘春生高兴地连喊:“打中了!打中了!”其他战友备受鼓舞,作战更加勇猛,敌机很快溃逃。
张积慧和战友返航时,从后面追来了六架敌机,其中两架朝张积慧直冲而来,他的飞机中弹了。这时僚机刘春生立即迎头出击,跟敌机拼搏,可敌机紧紧咬住张积慧的飞机不放。张积慧机警地作“S”飞行和急跃升动作,使敌人瞄不准、打不着。狡猾的敌人并没有被甩掉,仍紧跟在他的后面。张积慧心想:“宁可同归于尽,也决不能让敌人就这样把自己打掉。”于是,他来了个急跃升,然后立刻向下掉转机头冲向敌机,形成两机相撞之势。敌人胆怯了,惊惶倒转下去,因高度低,来不及退出俯冲,撞到山头上,机毁人亡。张积慧则驾机继续俯冲,在树梢上面安全飞过。战斗结束后,张积慧荣记一等功。
1952年2月的一天,张积慧再次击落敌军一架飞机,荣立二等功。也是在2月的一次战斗中,他击落了敌军少校中队长、号称“空中一霸”的王牌飞行员乔治·阿·戴维斯,从而打破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积慧先后参战十余次,共击落敌机四架,击伤一架。
1953年,张积慧到苏联莫斯科红旗空军指挥学院指挥系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之后,历任空军航空兵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航空兵第六师副师长,航空兵二十七师师长,空一军副军长、军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职。
“一级英雄”刘庆亮——深入敌后的侦察尖兵
刘庆亮,山东沂水人,1923年12月出生,1941年11月担任本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积极参与当地抗日斗争和党的地下交通工作。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长等职务。刘庆亮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成为华野著名的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刘庆亮机敏勇敢,不怕牺牲,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侦察任务,曾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入朝作战,刘庆亮担任该军第七十七师二三一团侦察排排长职务。据刘庆亮生前回忆,因他个子高,鼻子大,英语口语好,假扮美军比较相近,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上级多次交给他侦察任务。他数次深入敌后侦察,为指挥机关提供了重要情报。
1951年3月的一天下午,刘庆亮率领侦察班插入抱川附近搜集情报。可等了半天,竟然一个敌人都没有出现,这让他很失望。临近天黑时,刘庆亮突然发现主干道上烟尘四起,竟然有4辆坦克和3辆装甲车开了过来。他猜测,这应该是敌人调来的增援力量。“反正在这里趴了一天,一点收获都没有,不如先干掉这些家伙!”刘庆亮心想。
刘庆亮迅速部署了战斗任务,由他负责炸掉第一辆坦克,侦察班长负责带人炸掉最后面的一辆装甲车,因为这条路的宽度只能通过一辆车,这样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敌人的坦克很快开了过来,刘庆亮的手雷准确地扔到了履带底下,“轰”的一声,坦克顿时趴了窝。几乎在同时,侦察班长也成功地炸掉了最后一辆装甲车。然后,刘庆亮第一个冲下山,快速爬上了第二辆坦克,掀开盖子,扔进去一颗手雷,第二辆坦克也报废了。由于事先分配好任务,再加上敌人没有准备,不到10分钟,4辆坦克、3辆装甲车就全部解决掉了,而且还从装甲车里抓到了1个俘虏。
1951年11月,刘庆亮再次接受任务,前往敌人阵地抓捕美军“舌头”。由于战友不小心碰到地雷,惊动了敌军,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向他们扑过来,刘庆亮带领所属人员立刻找到了依托,向敌人射击,十几分钟就消灭了17个敌人。这时,另两名战友也在另一处与敌人交火,他火速赶过去增援,一边射击一边大喊:“留一个活的!”这时,刘庆亮远远发现两个敌人正在逃跑,就奋力追击。突然,一个受伤的敌人坐起,向他射击,刘庆亮左腿不幸中弹。刘庆亮先抬手将这个敌人击毙,又将正在逃跑的敌人打倒。然后,他丢下枪,拿起一把匕首,忍着剧痛,去抓逃跑的敌人,最后敌人被他活捉。
刘庆亮在数次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并直接提升为连长。
“一级英雄”王兆才——“一定要守住阵地!”
王兆才,山东蒙阴人。1927年出生,1946年7月参军,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洛阳、开封、淮海、渡江、上海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鸡雄山阻击战中,任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某团二连副排长。因作战勇猛,1951年8月10日,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所在连也被授予“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8次。
1950年,时任志愿军第二十六军七七师二三0团二连八班班长的王兆才,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跟随部队奔赴战场。
1951年6月16日,鸡雄山战斗拉开了序幕。敌军来到鸡雄山下,照例先是用大炮轰击,接着用一个连的兵力,在八辆坦克的引导下,分三路向守在鸡雄山最前沿的八班第三小组展开了“钳形攻势”。在第三小组的顽强抗击下,敌军退了回去。企图包抄后路的一股敌人已经爬上山梁,王兆才立即指挥全班把这一股敌人用火力封锁起来。一敌指挥员正在指挥完成这个“钳形攻势”,被王兆才一枪打死。同时,刚刚露头的另一股敌人也被八班的火力严密封锁。随后一两天,敌军以大炮代替冲锋,不分昼夜地把山前山后轰得乌烟瘴气。
一日早晨,天刚蒙蒙亮,王兆才奉命率领一个混合排去接替守在鸡雄山主峰——“603.9”高地的一连一排。战斗异常激烈,敌人一次又一次被打退下去,但随即又冲上来。不久,敌人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向这个高地进犯。经过几轮激烈战斗,王兆才的混合排只剩5名同志了,而敌人得到补充后,又向混合排阵地组织了第五次冲锋。
“怎么办?排副同志。”战士们问。“照共产党员的样子打仗!5个人也要打一个排的仗。”王兆才鼓励大家,“剩下1个人也要打到底!剩下1颗手榴弹也要拼到底!”
敌人的冲锋又开始了。王兆才命令战士把最后的3颗手榴弹束在一起,投向敌群。在剧烈的轰响中,正面的敌人纷纷倒下,侧后的敌人把王兆才和他的战友包围了起来。
“缴枪!我们优待。”敌军嘶叫着,但却不敢冲过来。
王兆才看了看自己的卡宾枪,枪里只有一梭子子弹了,便向战友们眨了眨眼,然后把腰带和帽子整理了一下,向前跨了一步,喊道:“过来!我缴枪。”十几个敌人一拥而上。
“老子交弹头给你们!”王兆才猛一扣扳机,把一梭子子弹全打在敌人的肚子和胸膛上,当时就击毙六人,其余的吓得乱窜。王兆才趁机带着战友转移到连指挥所阵地上。主峰“603.9”高地,暂时被敌人占领。
随后,“把‘603.9’高地拿回来”的艰巨任务又交给了王兆才。他带着一个由弹药手、炮手等组成的混合班向主峰冲去。一小时内他带全班反复冲杀三次,终于把山顶阵地夺了回来。但敌人盘踞在山顶南坡,不肯退下。王兆才又率领战士和敌人展开对战,直至混合班只剩下他自己。这时,各路反击部队向敌人发起了大反攻,鸡雄山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一级英雄”于喜田——勇夺鸡鸣山
于喜田,山东栖霞人,1919年2月出生,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练,在入朝作战时,于喜田已经是志愿军第二十七军某团连长。入朝后不久,于喜田便指挥全连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阻击战:鸡鸣山战斗。1952年9月,他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51年4月,美军为了将部队推进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在三八线附近投入了重兵。为粉碎敌人的目标,我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于喜田率全连受领了攻打鸡鸣山的任务。
鸡鸣山距离敌军主阵地只有10公里,守住了这里,大部队就可以快速穿插,截住敌军4个师的退路。于喜田深知这次战斗的重要性,受领任务后,立刻赶回部队,部署战斗任务。
团里侦察股事先已发来情报:鸡鸣山一共三个山头,拿下这三个山头,就拿下了鸡鸣山。经过认真研究,于喜田定下了作战方案:他先带一个排攻取第一个山头,然后他再带人攻第二个山头,副连长带一个排同时攻击鸡鸣山主峰“671”高地。
这天夜里,大雨倾盆而下,于喜田率全连发起攻击。敌军毫无准备,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打垮了。于喜田攻下第一个山头后,又立即向第二个山头发起攻击。第二个山头的敌人同样毫无准备,我军仅以伤一人的代价,拿下第二个山头。
于喜田又带人向鸡鸣山主峰方向移动,增援副连长。刚到那里,副连长已经攻下主峰。可是,眼前的一幕让于喜田和副连长吃了一惊——这个主峰并不是鸡鸣山主峰!
肯定是侦察情报出现了失误!放眼望去,主峰离这里还有很远,要到达主峰,必须拿下途经的山头。可是,敌人已经开始布防。于喜田思考了一会儿,立即调整部署,决定一直向主峰打,哪个山头有敌人就打哪个,直到打到真正的主峰!就这样,他们一边打一边向主峰冲,直到凌晨4点,连续攻下了7个山头,终于到达了鸡鸣山主峰底下。
敌军在鸡鸣山布下了两个连的重兵防守,于喜田知道,部队攻了一夜,已经高度疲惫,伤亡超过一半,但现在必须一鼓作气,否则根本完不成任务!
作了简短动员,于喜田将连队能战斗的46人分成两路,从两侧同时发起进攻,副连长带领5挺机枪正面向敌人进攻。战士们前仆后继,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拿下主峰,而此时全连只剩下23人。于喜田知道,敌人不会甘心,必然要发起反击,又马上组织大家构筑工事。
果然,敌人很快又冲了上来。我军战士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仍然强撑着跟敌军作战,先后打退了敌军5次冲锋,到天黑时,已经弹尽粮绝。
敌军知道我军的困境,又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关键时刻,于喜田第一个冲出战壕,与上来的敌人拼刺刀,敌人被吓坏了,没想到我军还有战斗力,慌忙逃了下去。此时,连队只剩7人,于喜田手里捏着最后一颗手雷,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与敌军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营部通信员赶来说,大部队已经穿插到位,可以撤了。经过1天1夜的战斗,于喜田带着全连,攻下11个山头,歼敌932人,守住主峰一天,打退了敌军9次进攻!
战役结束后,于喜田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一级英雄”王德明——抬担架的“指挥官”
王德明,山东胶州人,1922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1950年11月,王德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第二十六军某连担架员。他参加了第四次战役,跟随连队在汉滩江南岸执行阻击敌军任务,一人歼敌39人,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50年11月,王德明跟随部队入朝参战,担任志愿军第二十六军七十三师二二七团五连担架员。就是这个职务,也是他三番五次请求才争取来的。虽未如愿成为一名战斗员,但只要能上前线,王德明就很满足了,高兴地说:“只要能上前线,让我干啥就干啥!”
原来,王德明1947年参军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身负数十道重伤,留下了残疾,还患有神经性头痛。上级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原计划不让他跟随部队入朝作战,王德明反复强烈要求,同意他担任担架员。
在第二次战役中,王德明所在的营执行阻击任务,战况非常惨烈,全营伤亡将近60%。王德明拖着残疾的身体,与其他担架队员一起穿行在炮火中。当时,他的脚已经严重冻伤,抬着伤员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痛,但他咬牙坚持着。最后,全营只剩下了王德明这一副担架,他一个人抢运下了29名伤员,运送弹药34箱,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第四次战役打响后,王德明所在的连在汉滩江南岸担负阻击敌军任务。这场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军为了切断我军后勤补给线,在汉滩江两岸和江心布成了3道防线,并且将汉滩江两座简易的桥梁全部被炸毁。
敌军派出大量飞机和坦克对我阻击阵地进行了狂轰乱炸,火力非常凶猛,王德明所在的五连的损失惨重。连队的伤员运不下来,弹药送不上去,这可急坏了王德明。危急关头,他第一个跳下冰冷刺骨的汉滩江,涉水过河,来回往返运送弹药和抢运伤员。在4天的时间里,他先后下水18次,抢运伤员18人,运送手榴弹36箱。
一次,王德明刚刚运送两箱手榴弹到阵地上,发现连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他赶紧上去询问情况。原来,排以上的干部全部牺牲或负伤了,连队暂时没有人指挥,战士们不知道这仗怎么打才好。
紧急时刻,王德明站了出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乱!我是党员,是老兵,现在听我指挥!”说完,他开始布置战斗任务,将全连剩下的15人进行战斗编组。他根据以往的战斗经验,以及现有的作战情况迅速作出了兵力部署:以10名战士作为正面防守,剩余5人则在侧翼的机枪阵地火力打击。
简短布置完后,敌人已经黑压压地冲了上来,王德明沉着指挥,亲自带着1名战士坚守左翼机枪阵地,很快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攻击。
敌人被打退后,王德明立即下令出战壕捡弹药,然后迅速调整兵力部署迎接第二次攻击。根据他的部署,阵地正面以及左右两侧均安排5名战士,形成一个半环形,每个战士配备3颗手榴弹。王德明下了死命令:不准开一枪,所有人每人3颗手榴弹,等到敌人进入20米内再扔。当敌军再次发起冲击时,王德明一声令下,15名战士手榴弹齐发,炸得敌军狼狈而逃。
敌军很快发起了第三次冲锋,而此时他们的弹药已然不足,无法再拼火力。王德明轻轻抚摸了一下手中的刺刀,坚定地说:“兄弟们,是时候拼刺刀了!打完弹药,听我号令,杀他个片甲不留!”
敌军再度冲上来时,战士们再一次顽强阻击。弹药打完后,王德明甩掉了机枪,抽出刺刀怒吼:“杀!”他第一个冲出战壕,直接冲着穿大衣的敌军指挥官杀去。战士们在他的带领下同时冲出战壕,杀声震天。敌军纷纷撤退。就在这时,我方增援人员赶到,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这一战,王德明一人歼敌39人,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王德明回国后,原本上级安排他继续在部队任职,但他选择了回家乡务农。
“一级英雄”高景灏——带领1个班歼敌170余人
高景灏,山东海阳人。1930年出生,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胶东保卫战、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高景灏作战出色,带领1个班歼灭敌人170余名,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1年7月,高景灏所在的二十七军某团奉命接替第二十军之东起北汉江、西至金化以东的金城地区第一线防御任务,保障我军主力集结修整。其中,“602.2”高地位于后洞里西北,东靠公路,为敌我必争要点。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高景灏和受他指挥的全班11名战士。
战斗之前,高景灏充分考虑了可能遇到的情况,并将高地周围的地形全部记在脑海里。趁着夜色,他带领3名战士,向着“602.2”高地摸了过去。战士们看到敌人的哨兵,想要直接开枪射击。高景灏赶紧阻止,在不惊动敌人的情况下,战士们迅速用刀将阵地上的敌人肃清。由于晚上很多敌人都在后方的帐篷里睡觉,阵地上没有多少人。战士们没有丝毫休息,抓紧时间修筑工事。
第二天清晨,敌军的炮火从天而降,在被炮火扬起的沙尘里,敌人借着掩护向我军阵地攻了过来。“等敌人离近了再打!”在工事中的高景灏喊道。敌人炮火所造成的硝烟,不仅仅给敌人进攻提供了掩护,也被高景灏所利用,让战士能够抢先占据到有利地形。
待敌人前进到30米处,“开火!”高景灏一声令下,成排的手榴弹投向敌群。敌人没想到我军会出现在那么近的地方,顿时乱了阵势,经过1天战斗,歼敌60余人。
此后,敌军又集结了一个营的强大兵力,决心要将阵地夺下来。高景灏带领极度疲劳的战士向着敌人猛烈射击,一步不退地和敌人拼命。经过多次冲锋,11名战士已经伤亡了8名。
“就算死也要守住阵地!”最后,高景灏和剩下的2名战士在阵地上庄严起誓。他们收集了所有的武器,将武器藏在不同的据点内,使敌人无法掌握我军阵地人数,也有利于相互支援。很快,敌人采用分散队形再次冲了上来。高景灏冒着枪林弹雨,利用炮弹炸出的弹坑做隐蔽,在不同射击点之间迂回射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另一个班战士及时赶来增援。在“602.2”的高地上,高景灏率部坚守了2天2夜,共打退敌人8次进攻,歼敌170余人,个人歼敌18名,出色完成了阻击任务。
回国后,高景灏到汉口高级步兵学校进修,先后任连指导员、解放军事一〇一医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南京军区后勤分部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一级模范”孙凤钜——战火中的白衣卫士
孙凤钜,山东蓬莱人,1926年出生,1939年5月参加革命。195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担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卫生部医疗手术队队长、前线救护所所长、医疗所副所长,参加了第二、第四、第五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和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战役。1952年9月孙凤钜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
1939年3月,刚满13岁的孙凤钜参加了八路军,一年后当上了卫生员。他经常在黑夜里穿越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到各个村里救治隐蔽在百姓家中的八路军伤员。1942年11月,孙凤钜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天除了作战和行军,还利用休息间隙,争分夺秒地学习文化、钻研医疗技术。1946年,孙凤钜被任命为手术室室长,为练就敏捷的动作和熟练的技术,孙凤钜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拿着鞋带穿来穿去练习结扎,或者去厨房拿条猪腿练习开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天气极度寒冷,卫生条件极差。为防止伤员因冻伤造成病情恶化,孙凤钜发明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将大石头烤热,放在伤员的两边取暖。
在战场上,医生抢救1名伤员十分不易。天上敌机不停轰炸,地上炮火连天,医护人员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抢救。特别是部队多处于运动作战,手术队要随时跟进抢救,手术时间很有限。有时刚把伤员安排好,战况就有变化,又要快速将药品器械收拾好,迅速转移伤员。面对这些困难,孙凤钜鼓励手术队的军医说:“只有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才是需要我们的地方。不能因为有困难、有危险耽误了救治伤员。”
为解决隐蔽防空的问题,孙凤钜带领手术队对手术室进行了“改造”,夏天采用“山林雨布手术室”,在便于隐蔽的树林里用雨布搭一个棚子,放置简易的手术台,既方便随军行动,又解决了隐蔽问题。冬天,孙凤钜组织手术队挖防空洞做手术室,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能防寒又能防空,拯救了大批志愿军指战员的生命。
在前线部队,提到孙凤钜,各级指战员都非常钦佩,大家都传颂他的感人故事。1952年10月,孙凤钜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特等功臣。
|
|
上一篇: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书画展暨座谈会在济举办 下一篇:山东:沂蒙精神成为拥军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