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先进事迹介绍
前不久,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表彰了401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91个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和76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
其中,唐山市共有3名同志获全国模范表彰。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宏升和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
志刚2名同志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滦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光荣院院长潘秀荣荣获“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称号。在河北省受表彰人数排名中,唐山市位居全省前列。
今天刊发韩宏升、李志刚、潘秀荣3名同志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军魂筑忠诚实业报国家
——记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宏升
韩宏升,男,47岁,汉族,1987年10月人伍,曾在空军某部服役12年。2006年怀着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初衷,回乡创办了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始终感恩党和部队的培养、感恩党和政府为退役军人提供的创业平台,感恩党和政府对退役军人创办企业给予的大力支持,弘扬军人特别讲规矩、特别讲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坚定不移走“党建立企、科技兴企、军管强企”之路。经过12年的艰苦打拼,把一个仅有8名职工的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2.91亿元、拥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三板上市公司。2017年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8年韩宏升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优秀退役军人”等荣誉。
坚持党建立企,引领企业发展。韩宏升内心深深地感恩党和军队把自己培养教育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合格的共产党员,赋予自身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特质。他始终牢记党恩,饮水思源。立志毕生回报党和军队的养育之恩,决心倾注全部心血办一家让党放心的企业,干一项造福人民的事业,努力争当“双拥”表率。怀着这样的信念,在企业成立之初,公司4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构建起以党总支为统领、群众组织为支撑的完整组织体系。创建了“1235”党建模式,带领全体员工听党话、跟党走,让党组织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决策企业重大事项,聚合发展智慧和力量,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服务创新。目前,企业党员数量已发展到82名,还有46人递交了人党申请书。瑞兆人深切地感到,瑞兆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主要源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军管强企,锻造忠诚高效团队。军人的责任在于献身祖国、奉献社会。退役不褪色、转业不移志,是韩宏升转业后给自己定下的“军规”。他也将这种作风带人企业管理中来,在企业全面推行军事化管理,建立了退役军人工作委员会和退役军人示范岗,组建战地修复、
抢险救援、应急处置3个小组,每年组织员工进行军事拓展训练,把员工锻造成永不褪色的“军人”,把企业打造成退役军人施展才干、提升价值的“战场”。公司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与陆军装甲兵学院徐滨士院士和天津大学陈予恕院士共建了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陆军装甲兵学院、海军某研究所、空军某研究所共同承担总装发展部的战地修复科研项目。几年来,公司先后取得38项科研成果,其中2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韩宏升发明的耐高温磨损复合导卫托辊的制备方法、离心风机轴承磨损后的激光修复方法等7项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综合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
坚持奉献社会,做新时代双拥模范。公司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最高追求,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公司员工中退役军人占比近三分之一。制定了退役军人军龄接工龄和职工带薪人伍优惠政策,每年“八一”表彰优秀退役军人和军属。创作了军旅歌曲《再敬一次军礼》,大力宣传退役军人良好的品质,增强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公司建立了“瑞兆激光爱心基金”,用于救助困难职工和社会上需要帮扶的人。每年“八一”、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都亲自带队慰问驻迁、驻唐部队和部分驻京部队,慰问全县抗战老兵和光荣院、敬老院孤寡老人。出资56万元为田家店村和前韩庄村修路修桥;每年出资6万元,在县一中学设立“瑞兆激光·乐之”助学金,资助30名贫困学生。十几年来,先后出资近660万元发展公益事业,把浓浓的感恩情怀倾注到了“双拥”工作实践中。
韩宏升同志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牢记使命,聚焦绿色工业智能化机电设备后服务产业,打造世界一流机电再制造科技服务企业集团;始终砥砺前行,培育万名机电医生,建设国内一流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为造福家乡、富裕乡亲作出积极贡献。
不忘初心不改本色
——记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
李志刚,男,1956年9月出生,1976年3月人伍,1978年10月人党,1982年12月退役,1987年10月任李营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始终保持一个军人的本色,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埋头苦干,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正、治理好、生活富的振兴之路。李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卫生村、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李志刚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两次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退伍不褪色,信念如磐,担当如铁
1987年以前的李营村,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治安乱,民风差,街道不畅,生产落后,几任干部走马灯轮换,始终难有起色。危难之际,乡领导找到军人出身、复原之后一直在乡镇企业开车的李志刚,要选派他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家人朋友的同声反对,李志刚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服从和担当。他对家人说:“李营不能总这么乱下去,我是退伍军人,是党员,组织需要我、乡亲们信任我,我就要站出来。”就这样,他放弃优厚的待遇,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
责任不打折,宗旨铭心,使命擎肩
李志刚说,在部队当兵,是为了让百姓安宁;在村子任职,就要让百姓致富。上任以来,他始终把发展经济抓在手上。他从上级争取了3万多元无息贷款,打井,架线,发展水稻800亩,当年人均纯收人就达到1200元。李志刚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推动持续发展。1993年实行稻菜双茬,每亩收人6000元,成为河北省科技推广项目;2000年以后引导村民发展棚菜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年收人700多万元。2004年,李志刚先后6次带领党员、村民代表到山东参观,引导村民发展温室大棚,建成设施菜棚近2000个。30年不懈奋斗,30年跨越发展,李营村经历了旱改稻、稻菜双茬、拱棚蔬菜、冷棚蔬菜、中棚蔬菜、温室棚菜、温室大棚、生态观光农业八次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年人均收人从1987年的不足300元提高到2018年的6万多元,增长200多倍。
作风不懈怠,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军人规矩严、作风硬,李志刚把铁打钢铸的规矩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部队带到了村子。他始终眼睛向内,不等不靠,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带班子,他“约法五章”:送礼不要、吃请不到、办事讲公道、待客自己掏腰包、亲戚朋友不许沾光;干工作,他恪守一个原则:能不花钱的事绝对不花钱,自己能干的事绝对不请人干。村里搞绿化,他从村民家里要来花根和种子自繁自育,3年
后绿化了四条街道。开发稻田,为了节省水电,他连续40天不回家,住窝棚、睡垄沟,啃馒头、喝冷水,在料峭春风里挖畦引水。建人工湖,施工队给出工程预算造价150万元。李志刚一咬牙,组织村民动手干。他把全村退伍军人发动起来,打先锋,当闯将,以身示范,表率村里,带动群众出义务工5000多个,手搬肩扛车推,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只花25万元就拿下了整个工程,比请施工队省下125万元。村里新民居改造,他严词拒绝所有承包商的贿赂,带领村干部自己进料,村里花手工费雇人安装,最终工程完工后算账,比预算省了将近90万元。
奋斗不停步,心中怀梦,脚下有路
李志刚带领李营村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从不满足,也永不停步。近年来又带领乡亲们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沿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阔步前进。2014年成立了“李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蔬菜工厂化育苗室1座;与北京二商集团签订了农业订单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蔬菜生产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要提高,他先后组织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及“十星级文明家庭”评选、编制了新农村旅游规划,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2018年初李志刚率先成立了全县首批退役军人服务站,整合退役军人资源并发挥其走访慰问、扶贫帮困、采集信息和信访接待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李营村在县委支持下,又建成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能够容纳200人参训、就餐。在永葆军人本色的李志刚带领下,李营村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和谐画卷,也孕育了担当、实干、拼搏、进取的李营精神。
老革命有个“好闺女”
——记滦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光荣院院长潘秀荣
91岁的复原军人赵景绵,曾在朝鲜战场上爬冰卧雪,膝盖落下严重的风湿骨痛,每年冬季来临前,“好闺女”总会提前给老人穿上特制的加厚棉裤,嘱咐工作人员每晚不少于20分钟时间为老人按摩膝盖,给老人讲故事,陪老人唠家常,老人十分感动,逢人便讲:“光荣院是我的家,潘院长是我的亲人。”
复员军人白顺安,没有一个亲属。去世时,“好闺女”手捧骨灰盒,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走了10多里路,把老人送回故乡;
……
老人们的这个“好闺女”,就是滦南县光荣院院长潘秀荣。
1979年,年仅18岁的潘秀荣就来到了滦南县光荣院工作,一干就是40个春秋。40年的岁月里,潘秀荣并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但她却是孤老的革命功臣和烈属眼里的“好闺女”。
40年来,潘秀荣用爱心抚慰战争给老人留下的心理阴影和伤体病痛,让昔日从枪林弹雨中冲杀过来的“最可爱的人”成了今朝生活“最幸福的人”。
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河北省爱国拥军十大杰出人物和省“三八”红旗手,赴京参加过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8年1月,被推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参加全省人代会。
笃守初心:昔日最可爱,今朝更幸福
光荣院里的老人们,许多和赵景绵一样,昔日经过枪林弹雨。从到光荣院第一天起,潘秀荣就立志让老人成为今朝生活“最幸福的人”。她效仿和演绎家庭养老模式,用爱和亲情实现与老人心与心的交融,全方位、多角度让老人感受家的存在,体验家的温馨。
用心用爱呵护着光荣院的每一位老人,每位老人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都牢记在她的心中。为了让老人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除了正常的工作日外,潘秀荣每个月主动申领值20个“孝心夜班”,陪老人们拉家常、讲笑话,谈古说今……老人们见了潘秀荣总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情。
肩负责任,怀揣“孝”心,潘秀荣坚持以“家”的理念办院,用无微不至的体贴关爱,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殷殷深情,把光荣院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老人们说:“秀荣就是我们大伙儿的亲闺女。”
为了营造家的温馨环境,潘秀荣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对每个新人院的老人,必须在一周之内了解清楚他们的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便对老人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比如:一位老人不爱吃饺子,如在一周之后还给她安排饺子吃,该管区的工作人员就要受到批评,苛刻条款并未使工作人员感到委屈,因为他们觉得潘秀荣说得对:“我们这是一个家,哪有做儿女的不知道自己的老人喜欢啥,不喜欢啥呢?”
在光荣院,工作人员对老人没有一个叫“老张”“老李”“老王”的,全是大爷、大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亲人怎么叫,这里的工作人员就怎么叫。
社会学家对“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血缘十亲情=家庭。而在滦南县光荣院,亲情交融的不仅仅是血缘的概念,光荣院已被潘秀荣和她的同事们用孝敬演绎成温馨的家。
真情无限:用“敬”开心锁,用“孝”解伤痛
战争留给老人们的创伤更多是心灵上的,一些老人的狂躁情绪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心理阴影,潘秀荣用“敬”这把金钥匙耐心打开了这些革命老人的“心锁”。
86岁的二等伤残军人熊 克 强老人卧床7年,因心理障碍经常大吵大闹。为安抚老人,潘秀荣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看望他,主动接近老人,谈趣事,谈高兴的事,经常让老人开怀大笑。她开导老人用宽容、融合的心态看待各种人和事,让老人们开心。
为了让老人们提升幸福感,潘秀荣在光荣院大力推行“孝道”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把老人们的生日写
在牌匾上,每次有老人过生日都是全院联欢、共同祝贺,在节日里,按照传统习俗安排饮食和娱乐,尤其是春节,从农历二十九到正月初五,每天都为老人包饺子,大年初一,带着工作人员给老人们拜年。
临终之孝,老人们特别看重。光荣院里的老人临终前,总要拉住“亲闺女”潘秀荣的手,老人觉得有潘秀荣在身边,走得踏实。潘秀荣亲自为老人净面、梳头、整容、穿寿衣、守夜。村民们感慨:“潘院长比老人的亲闺女还要亲。”
这些年,潘秀荣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荣院里,用在光荣院的老人身上,她1995年被光荣院聘为院长,之后每年的休息时间不超1个月,最短的一年仅有4天。
“要想使职工爱岗敬业,领导得率先垂范作用是决定因素,要求工作人员执行的,我首先必须执行,要求工作人员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潘秀荣是这么承诺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春节放假,为了让其他工作人员回家过个团圆年,都是她主动留院值班,已近20年没有回家过年。其他单位放假休息的日子,而作为光荣院,却是最忙碌的日子,春节是老人们最看重的日子,为了让老人吃好、玩好,过好节。从农历二十九到正月初十,潘秀荣和同事们每天为老人包饺子、炒10个菜,还要给老人搞文体活动。
潘秀荣儿子曾问母亲什么时候能一起过年。潘秀荣说:“等我退了休吧。”可退休了,她放不下革命老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体贴入微:颐养靠科学,幸福有保障
2018年4月,以潘秀荣为原型的现代评剧《爱洒夕阳》开排仪式在滦南县光荣院举行。
开排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一段令人感动的小插曲也在悄然酝酿。在仪式接近尾声的时候,93岁的刘连河老人手拄竹杖起立,向参加仪式的地方领导及演职人员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刘连河老人擦了擦眼角的泪,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潘院长对我们比对亲爹亲妈还要好,一定要把我们‘闺女’的故事讲出去、演出去,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在光荣院里很幸福!”
幸福的光荣院,幸福说不完。
潘秀荣刚接手光荣院的时候账面上一共有13.6元,从那时一路走来,到现在整洁、宽敞、舒心的光荣院,就是靠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创业获得的。最感人的一件事就是,过去光荣院老人的生活费都由村里出钱,有几个老人所在的村当时没钱,她打听着哪个村包地了、包渔坑了、包果园了,总之是有了钱的时候,就赶紧跑去收生活费。
为进一步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潘秀荣带领光荣院大力开展“以副补院”,经济纯收人从1995年刚接手时的13.6元,提高到现在的30多万元,老人的年均生活费14520元。为改善生活质量,他们综合运用营养、烹饪、食品卫生、中医滋补养生等理论知识,建立了营养配餐制度,实行周定食谱和“点菜制”相结合,因人因需进食。
生活条件改善了,潘秀荣格外关注老人们的保健与康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服务,设置了门球场、娱乐室、卡拉OK厅、阅览室、书画室、台球室、医务室、健身房等服务设施,充分利用老人特长资源,把在文娱活动上有一技之长的老人组织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
一方面组织老人们进行套圈、门球及室内外健身器械锻炼等活动。一方面遵循养生长寿的思路,权衡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老人从坐、立、卧、行、看中学会养生之道,并针对老人生理、心理等方面正处于衰退状态这一实际,注意依据药物学理论给老人科学用药。
生活上的体贴、心理上的抚慰、管理上的独到等科学化、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使老人从心理上焕发了青春。目前,光荣院老人平均年龄89岁,被誉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如今的光荣院里,爱洒夕阳、渔歌唱晚,潘秀荣就如同夕阳下的歌者,为老人们唱出了幸福的晚年。
|
|
上一篇:桃江退役军人李平“兵”心不改 下一篇:河北沧州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拥军优抚保险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