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之窗

莒南县人武部文化助农奔富路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02-26

    欢快的舞蹈跳起来,幸福的歌声唱起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莒南县人武部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实施文化助工程,注重从“根”上扶贫,成效明显。

    莒南县地处沂蒙老区,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这个县人武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会同宣传、文化等部门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下乡服务,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等文化惠民活动,相继打造了春节文艺晚会、民间秧歌大赛、“唱响莒南、放飞梦想”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送文化下乡等精品文化品牌;依托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对贫困村居文化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精准文化扶贫的能力;为全县58个贫困村建立了“农家书屋”;联系协调北京盛海电影公司拍摄有“中华抗日第一村”之称的板泉镇渊子崖村的纪实电影《渊子崖保卫战》,让人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该片2017年10月日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公映。通过这些措施努力使老百姓乐起来、舞起来,共享文化成果,不让精神匮乏成为精准扶贫的短板。
    为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莒南县武装部结合军民融合工作,积极探索融合之路,千方百计跑资金,找技术,不断增加贫困地区的公益文化投入,推进文化设施提升工程。莒南县抗战时期素称“小延安”,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驻扎莒南5年之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成立。红色文化是莒南县的富矿。对此,莒南县武装部积极依托莒南红色文化,联系原济南军区帮扶山东省政府旧址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的大店镇,投资350余万元建起集教学、阅读、娱乐等一体的教学楼,联系协调北部战区投资400余万元的五龙山前教学楼即将投工兴建,对重点扶贫的道口镇、筵宾镇、文疃镇等给予送图书、建文化广场等扶持, 7名现役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每年给予1600元资助。
    扶贫重在扶“根”。莒南县人武部在扶贫工作中,克服短视行为,在帮钱帮物的同时,重点放在扶“根”上。工作中,他们积极实施“农家溢书香”工程,会同县妇联、民政、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农家溢书香、田野满希望——文化扶贫送书下乡”等乡村阅读活动;深化“农家书柜”工程建设,通过“您点书,我送书”的模式,由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力,为全县152个行政村的5.6万户群众配送了“小书柜”,受惠群众达21万余人;利用供销超市健全的网络,在人员居住集中、流动人口量多人广的农村社区超市,创新开展“超市书屋”文化扶贫试点工程,每个“超市书屋”投资3万元左右,重点配置种植、养殖、卫生保健等适合群众阅读的书籍2000余套,把图书馆建在了群众的家门口。此外,建成了4个镇街和社区(村居)历史文化展示室,为村民留住乡愁;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由民兵牵头设置四德榜全覆盖,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文明习俗。通过一系列文化“造血”工程,让贫困地区群众在精神上“富”起来,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
    他们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以民兵预备役工作为突破口,实施文化产业脱贫增收工程。充分发动民兵挖掘莒南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以带动产业发展。他们通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将村民世代传承的莒南黑陶、草柳编、木梳、石雕石刻等传统手艺培植成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培植,让有一技之长的民兵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他们先后建起了“莒南县薛家窑泥陶”、“莒南县石雕石刻”等实训基地,并将宋代抗金名将杨妙真驻扎地的涝坡镇大涝坡村列为历史文化特色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这些措施不仅有效防止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流失,留住了“乡愁”,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去年,全县实现文化产业产值8.2亿元,带动80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蒙阴县真情关爱优抚对象
下一篇:让军人军属真正荣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