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打 挺进新疆—记阳信县退役军人杨福义
来源: 时间:2020-04-03
杨福义是阳信县原农业局副局长,今年已经九十岁高龄了,挺直的腰板,红扑扑的脸膛,两道眉毛又黑又密,眼睛闪着睿智的光彩。若是不知底细的,不会寻思他是这么长寿的人。只是他的听力有点弱,跟他交流时需提高点声嗓。
阳信县退役军人杨福义
加入革命队伍
年轻时期的杨福义
杨福义原籍是惠民县申桥镇杨家集村。1947年春节过后不久,早为区小队队员的他,随队友们来阳信县老鸹王村集合,加入渤海军区教导旅,被编为十六团三营机炮连一排一班,因个子大,身体棒,被选为机枪手。
入伍后,杨福义感到无上的光荣。因为家里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八路军来了之后才分得了土地,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好日子。自己能够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是值得骄傲与珍惜的,他练兵特别卖力,操练擒拿格斗,熟悉枪械技能,样样走在前头,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这支刚刚成立的部队,虽然基本上是翻身农民组成的,缺乏战斗经历,但各级指挥员都是来自三五九旅的老战士,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支队伍很快成长起来。先在乐陵集训三个月,又向西北德州拉练。德州西边靠太行山,又在陡峭的山上训练。这样,战士们逐步适应了各种地理状况。
杨福义更不负众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行军途中主动要求肩扛沉重的机枪枪身,比其他战友多负担三十多斤重。在各种地理环境中,都能很好的驾驭机枪应用要领,很快被提拔为班长。
1947年底,在武安举行全旅大会,陈毅司令员专程赶来参加。他说:“山东自古出好汉,你们渤海教导旅就是当今天下的好汉!从今天起,我把你们交给王震同志,他率领你们到西北去!”回忆到这里,杨老依然控制不住激动地心情,嘴唇微微颤抖,仿佛就在现场一样。
第一次参战
1948年初,渤海军区教导旅改称独六旅,和三五九旅同属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
独六旅第一仗就是打运城。杨福义所在的十六团为主攻,敌人依仗坚固的城墙坚守,并用大炮远距离轰炸,给杨福义所在的部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障碍。西北野战军利用夜幕作掩护,接近城下,使他们的大炮发挥不了作用。几次攻城,都因为没有强大的炮火而久攻不下。武器不行,就土法上马,他们便采取挖地道的方法,在城根掏洞,用棺材装上炸药,将其爆破,部队迅速冲进城去,来了个“瓮中捉鳖”。
这次战斗,杨福义作为重机枪手,起到掩护的作用,压制敌人的火力,减少同志们的伤亡。特别是在挖地道时,为了不暴露我方军队的意图,必须不断进行佯攻,以麻痹他们。这样,每次冲锋,杨福义都要打掩护,有时连饭都顾不得吃。接连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眼睛熬得又红又肿。第一次打仗,就打了个漂亮仗,杨福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首战告捷,部队组织庆祝活动,杨福义打扮成女娃扭秧歌,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直竖大拇指。有个老汉甚至说,“你要真是个婆姨,能值十八担麦子!”这是当时当地出嫁女的最高彩礼。此次评价,让他美了好一阵子。
挺进新疆
杨福义从渤海打到天山
结束运城战斗,部队继续向西推进。在宝鸡附近,部署打永峰,十七团为主攻,杨福义所在的十六团打增援,可敌人有五、六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弹炸一大片,枪扫一溜线”。当时他在营部任通讯员,和两个战友外出执行任务,突然敌机飞来,冲着他们就扫射,三人虽然迅速卧倒,但有一位战友被击中头部,当场毙命。另一位战友被打断腿,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马上背起负伤的战友,送到战时医院,进行抢救。
由渤海区人民子弟兵组成的教导旅,在战争中迅速成长,随着第一野战军横扫西北战场,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连战皆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获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嘉奖和称誉,不愧为陈毅司令员所说的“是当今好汉”!杨福义就是“好汉”之一。
1949年2月,教导旅由独六旅又改编为一兵团二军第六师。开始向甘肃、青海挺进。8月初解放天水。继而进人青海,直达首府西宁。9月如同神兵天降,直捣张掖。随后至酒泉、玉门,扫清河西走廊残敌,促使新疆和平起义。杨福义随部队进人新疆,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履历。
剿灭残敌
到了新疆之后,虽然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队,但仍然有小股残余躲进戈壁深处,时常出来捣乱,骚扰本地居民,给社会生活造成不安定因素。部队下决心尽快予以围剿。
一天,有股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又来骚扰,杨福义跟随连长前去剿抄。敌人见势不妙,赶紧逃窜,杨福义所在的部队乘胜追赶。追到一个大沙包后边,有个穿着军官服的家伙,举手表示投降。
连长上前询问情况。只听这个家伙说,他们躲在戈壁里边,已经受够了罪,愿意投诚。还说,后面还有很多弟兄,也愿意走出来,不再过窝囊日子。连长信以为真,就命令同志们就地等待。
不一会儿,周边突然出现了几百人的国民党士兵,形成包围态势。连长这才知道上了当,赶紧指挥同志们撤离。经过激烈的枪战,杨福义他们才得以冲杀出来。
队伍被打散了,杨福义伙同几位同志遂辨别方向,寻找路径返回驻地。由于临时出兵,没有带充足的水和食物,同志们饥渴难忍。杨福义用瓷缸接了自己的一些尿,没舍得一个人喝掉,和同志们一块分享。经过三天两夜,杨福义他们终于找回到部队。
面对这些国民党残敌,首长怒不可遏,出动强势兵力,将他们一网打尽。通过此次教训,杨福义感受颇深,以后不管再去执行什么任务,都不敢掉以轻心,皆能圆满完成任务。
新的工作岗位
杨福义所获勋章
进驻新疆,面临风沙肆虐的戈壁滩,给部队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考验。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部队不打仗了,就放下武器搞生产,争取自给自足,不给国家增加负担。于是战斗队成为生产队,战士成为农民,这些来自渤海区的农民子弟,又干起了老本行—扛起了镐头,开荒种地。
开荒之初,缺少农具,杨福义他们就自己动手设法制造,锄、镰、镐、掀,样样齐全;耕、耩、耯、耙,件件在行。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首先解决引水工程,随着各部的进展,涌现出了十八团渠、解放一渠、解放二渠等,使这个“兔子不拉屎”的荒凉戈壁滩,成为铺满金银的粮棉基地。
杨福义在大生产中,发挥农家子弟的淳朴的优良品质,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大伙儿的认可。后来,他又将对象接去,更加安心生产,领导愈加器重,由排长越级提拔为营长。地方需求,他后来转到喀什市阿克陶县任武装部长。
1978年9月,杨福义由新疆转来老家,任阳信县农办副主任、农业局副局长等职。在新的工作岗位,他从不以功臣自居,识字不多,虚心好学,干一行,爱一行,接受新事物,不当外行,受到同志们的尊重。
1988年10月光荣离休。
|
|
上一篇:烟台莱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网上祭扫先烈活动 下一篇:即墨2020年一季度发放1403万元退役军人创业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