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老兵王华堂: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04-27

    “王群!”伴随着一声热切的呼喊,窗前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背影转过身来。“王群,看谁来看你了!”经过妈妈张翠兰的指引,王群抬头看着我们,开心地笑了。

    王群,今年47岁,是一名先天性脑瘫患者。他的养父王华堂,是北部战区某船艇大队一名退休工程师。像往年一样,笔者跟随船艇大队的“学雷锋小分队”在3月的第一天来看望王群。说起这个“学雷锋小分队”,和王华堂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每年的3月5日,都是他将学雷锋的旗帜传给大队新的接班人的日子。
    收养脑瘫患儿,47年不离不弃
    “人间真情、大爱无疆——43年,15695个日夜,无怨无悔地坚持,用大爱铸就了超越血缘的亲情……”这是2013年“山东好人”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给予王华堂夫妇的颁奖词。他们放弃生养、倾心照顾素不相识脑瘫患儿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在场的观众。
    1970年的一个夜晚,张翠兰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位妇女扑通跪倒在她面前。原来,她未婚先孕遭男友抛弃,马上就要临盆,走投无路,听说妇科大夫张翠兰医生是个好心肠,跟踪至此,恳求她救母子两条命。
    善良的张翠兰为她办好了住院手续,并把刚刚领取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这位妇女,第二天就出差去了青岛。然而,等她出差回来时,值班护士却抱来一名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94元的住院费单据,对她说:“你的亲戚出院了,说孩子留给你抚养”。张翠兰恨这位母亲太狠心,却又不忍心把孩子拒之门外。马上写信给在部队的丈夫,问他能不能收留。王华堂很快回信,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王群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让人痛心的是,命运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家庭。王群半岁时,被发现是个先天性脑瘫患儿。亲朋好友纷纷登门劝王华堂夫妇放弃这个孩子,而他们却作出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决定:不再生养自己的孩子,全力将王群抚养长大。从此,王华堂夫妇踏上了寻医问药的艰难旅途。
    一次次无情的判决和一回回手术的失败,让王华堂夫妇最终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王群的关爱与救治。为矫正王群身体的残疾,王华堂专门做了活关节枕、活动撑木和小儿双拐;为解决王群吃饭、大小便、上下床等难题,王华堂自己设计制作了组合式多功能轮椅。夫妻俩还学会了针炙、按摩和刮痧,每天为王群进行恢复性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中,王群步入了中年,夫妇俩也步入了老年。2012年,直到年迈的王华堂夫妇双双住进了医院,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再也无力伺候王群,只得忍痛将王群送进了福利院。
    随着媒体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公之于众,王华堂夫妇走进了观众的视线,他们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道德模范,人们为这对夫妇宽广而无私的爱心赞叹不已,然而,鲜有人知道,20年前,王华堂就是享誉全国的“学雷锋先进集体”——“九名老兵”中的一员。
    40年奉献海岛,成为学雷锋标兵
    “九个星星岛上闪,九颗心儿岛上拴。九个铁锚岛里扎,九个人儿像灯塔。”这首20世纪90年代在长山岛广为传唱的渔歌,说的是曾被全国全军表彰为学雷锋先进集体,被授予“渤海深处九老兵”荣誉称号的原某要塞区船运大队栾德成、王华堂等9名老兵。
    1993年,9名老兵平均年龄60多岁了。他们先由陆军转为海军,又由海军转为陆军。后来,他们当中的6人曾退役,到烟台机床附件厂当了工人。上世纪60年代初,当祖国需要时,一声召唤他们又毫不犹豫地穿上军装,重返船修所当起了普通士兵……变来变去,由新兵变成了老兵,他们仍然是船修所普普通通的一兵。
    王华堂就是这其中的普通一兵,也是岛上有名的“电博士”。 1954年入伍的王华堂,当兵第二年就被列为提干苗子,第三年开始代理排长,1964年参加军区大比武,夺了个单项第一名。他先后7次填写《军官提升报告表》,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次落空。1971年,上级准备破格提拔他为船修所指导员,报告打上去后,恰恰又遇上提干冻结。
    1979年以前,他穿的一直是“两个兜”,1979年军队体制改革,他被转为志愿兵,也和干部一样穿上了“四个兜”。实行军衔制后,官兵分明了,同时期入伍的战友,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扛上了四颗星,就连他的徒弟有的也成了中校,而他换上了专业军士的红牌牌。
    虽然没有提成干,王华堂依然乐呵呵的。他是部队里的活跃分子,喜欢打球,嘴里总是哼着小曲。女军医王新娥有一次忍不住问他:“老王,你咋成天这么乐呢?你肯定家庭特幸福,我要到你家看看去!”有一天,王军医真的来了。一进门,她傻眼了,看到王华堂的父亲瘫痪在床,儿子瘫痪坐在轮椅上,眼泪叭叭流了下来。王华堂问她怎么了,她说:“你家怎么会这么苦,跟你在部队的状态完全市两回事!”
    张翠兰自始至终支持者丈夫的事业。王华堂在部队上忙得成天连轴转,难得回家,每次他骑着自行车一进院子,总是大声朝屋里喊一声:“我回来了!有啥事要赶快跟我说。”张翠兰便将自己干不了的活赶紧交待给他。
    王华堂是部队船修所炙手可热的技术能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海船资源开发加速,船只成倍增加,修船行业急需人才。船修所的老兵成了“香饽饽”,地方修船企业瞅准了王华堂的技术,拉他“退出队伍”。王华堂经济并不宽裕,还抚养着瘫痪的孩子,但是面对地方高薪聘请,张翠兰第一个不同意。她说:“你是解放军,大家这么爱戴你,我觉得很自豪,你不能离开部队光顾着下海挣钱。”
    其实,王华堂也是这么想的。有一次,烟台福山水产公司找上门来,他们的两艘船坏了,渔汛期到了,眼看着过几天船就得下海,请来的专家研究了几天也没有解决问题。在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年月,他们开出2500元的报酬请王华堂出马。王华堂说,我不要钱,有只要领导批准,我就去给你解决问题。王华堂不但修好了船,还仔细讲解维修思路,将笔记写满了一黑板。
    1993年,王华堂和其他八名老兵,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表彰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并被破格提拔为文职干部。王华堂作为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有人曾对王华堂说,这兵当得太亏、太傻。王华堂回答:“长岛县的第一盏灯,是我们点亮的;我们自行设计建造的小岛交通艇,首开了陆军船艇部队自己造艇的先例;我们提出的《陆军船修所现代化业务标准》在全军推广。30多年来,我们获得荣誉数都数不清。对一名老兵来说,这种光荣和自豪无可替代。也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意义的!”
传承雷锋精神,八旬老人当教员
    “你们挨过饿吗?”课堂上,一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开场就如此提问。台下的战士都摇头。“我来告诉你们,挨饿的滋味是什么样的……”这是王华堂在大队学雷锋讲堂上给官兵上课的一幕。
这辈子,王华堂和雷锋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始终把宣传雷锋精神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年的3月5日,王华堂都要来到大队,将一面“争做雷锋传人”的红旗传给大队的“学雷锋小分队”。
每逢新兵入伍、授枪授衔、老兵退伍或重大教育活动,大队都邀请他为大家上课。尽管患有四五种老年病,可每次他都认真准备教案。听过他课的官兵,没有不受震动的。大队领导常常说,王华堂为大队播下了雷锋精神的种子。
    2012年,大队意外地收到6面锦旗。上士刘书礼资助的2名贫困生考上了大学;下士胡鹏飞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毕业了;司务长刘书栋在休假途中勇斗歹徒;指导员董国庆雪夜救助昏倒老汉;下士车黎明千方百计为走失幼童寻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浮出水面,流传在小小的军港码头。而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仅今年,大队就有两名拾金不昧的战士受到了驻地报社的采访。
可以说,雷锋精神成了船艇大队的一张名片。每年年底,大队会评选学雷锋标兵;大队的军营电视台开办了“雷锋精神在大队”栏目,这一切,和王华堂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正是他的言传身教,让雷锋精神在船艇大队代代相传。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雷锋战友刘成德扶贫助困受赞誉
下一篇:抗日传奇故事—英雄“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