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者”照亮烈士“回家”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欣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9月8日,中秋节前夕,在“山东英烈文化走进青少年”活动现场,78岁的王永生收到铁道战备舟桥处青年志愿者送来的特殊礼物——父亲画像,时隔70年终见父亲“真容”,老人激动得许久说不出话来。
王永生老人平生没有一张英雄父亲的照片,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2010年10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活动中,他专程前往朝鲜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父亲,并带走一捧泥土,让父亲魂归故里。
此次“山东英烈文化走进青少年”活动在东营市广饶县兴安中学举办,由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承办。铁道战备舟桥处团委受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委托,联合胜利油田暖阳服务队、高唐双拥协会,分头将山东籍的72幅烈士画像送至活动展厅,并受邀参加活动。
据了解,王永生的父亲王友明诞生于沂蒙山脚下、祊河岸边的大于村,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221团一机连战士,1952年9月跟随部队赴朝作战,1953年7月在金城战役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8岁,留下妻子和3个年幼的儿女。那一年,王永生才8岁,最小的妹妹还未满5岁。
“70年了,没想到能再见到父亲,我母亲3年前去世,也没见上父亲一面,这个中秋全家终于团圆了,太感谢你们这些爱心人了……”王永生哽咽道。
前不久,王永生在自家老宅整理出2间平房,挂上“抗美援朝烈士之家”门匾,作为展示父亲事迹的“陈列馆”,馆内东侧的长形供桌上,摆放着其奶奶和母亲的遗照,就等着父亲的这张画像了。中秋节返回老家后,王永生将志愿者送来的装裱好的父亲画像,小心翼翼地放置于馆内的供桌上,以供后人瞻仰。
丹青绘英雄,翰墨铸忠魂。王友明烈士的画像是“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项目中的其中一幅,该项目获评2022年度中华慈孝团体称号,最初发起者是叶庆华女士。10多年来,叶庆华一直致力于成为英烈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她得知很多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便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想法,利用业余时间遍访烈士群体,千方百计搜集烈士信息。
在各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安徽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大力协助下,她夜以继日地开展“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画像”“绘制烈士故事”等公益工作。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烈士画像作品218幅,用于装裱画像的1万余元费用全部由叶庆华自费承担。
2022年春节期间,叶庆华原计划亲自将18位齐河籍的烈士画像送到他们的子女手中,受疫情影响,便委托铁道战备舟桥处的青年志愿者代办。铁道战备舟桥处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独立舟桥团,这支带有“军味”和“兵味”的单位,让叶庆华着实放心。
今年中秋佳节之际,再次接到送烈士画像的光荣任务后,舟桥处的3名青年志愿者怀着对烈士的无比崇敬之情,踏上送烈士“回家”的路。他们从山东省齐河县出发,驱车450公里,途经8个县市区,一路开着导航,顺利将26幅烈士画像送至兴安中学活动现场。
“我们志愿者都是‘提灯者’,能在工作之余参与这样有意义、有温度的公益活动,让烈属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父亲,内心感到很幸福。我们要带动更多青年加入到这项公益行动中来,赓续英烈精神,传承英烈文化,照亮烈士‘回家’路。” 26岁的舟桥处青年志愿者孙海淼说。
|
|
上一篇:融媒·见证|有的继续求学,有的成创业带头人——退伍兵的新选择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