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双拥头条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来源:解放军报  时间:2017-03-24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

    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就是在军和民两大创新体系之间建立一个双向开放系统,统筹多个主体,整合各类要素,形成以富国强军为战略指向的国家一体化创新体系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打造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赢得信息时代国家战略优势的先手棋

    创新资源通常分布于国家安全和发展两大系统。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就是在军和民两大创新体系之间建立一个双向开放系统,统筹政府、军队、公众以及军民双方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支撑保障部门等多个主体,整合军民双方的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各类要素,形成以富国强军为战略指向的国家一体化创新体系。

    放眼世界,打造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赢得信息时代国家战略优势的先手棋。以航空、航天、核能、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20世纪技术发明,大多是起源于军事领域,而后带动民用。进入信息时代后,人类已进入军民技术通用时代,一些领域的民用科技已经大大领先于军事科技,重大先进科技往往先发轫于民用领域再向军事领域拓展。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谁想占领时代制高点,谁就必须打破军民壁垒,形成一体化国家创新能力。在这一战略共识驱动下,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部署、调整创新体制,整合军地优质资源,构建向全社会开放的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军民科技融合大潮,不融则败,缓融则衰,只有努力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才能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导权。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具有强大的战略需求

    其一,这是科技兴军之基。大幅提升我国军事能力,必须突破战斗力生成的高新技术瓶颈。近些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目前,75%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但获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民营企业数量和比重还不多,在卫星资源、大气与空间环境预测预警以及空域、海域、电磁频谱等领域,也都存在军地各部门各建体系、自我发展的问题。要在先进武器装备研发等军事能力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须进一步清除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障碍,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其二,这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之举。改革开放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高铁、核电、卫星为代表的高端科技成就举世瞩目,但科技大而不强、虚胖体弱问题仍十分突出,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军民分离。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拆除军民科技之间的藩篱。从这个意义上说,军民融合是一场科技创新能力再生的革命。赢得这次革命,我们就能获得强大的科技协同创新效应,助推我们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其三,这是促进两大建设融合发展之道。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发展水平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竞争体系中的动态位势,也反映着国家发展和安全所倚重的经济技术基础性质。我国是在经济技术总体落后的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的,通过社会资源大整合,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技术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对当今中国而言,要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长远性、稳定性的融合发展,根本路径是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共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经济技术力量,进而实现富国强军。

    “四个推动”是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

    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擘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宏伟蓝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必须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国防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找准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分割点”,坚持全面筹划,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由传统领域融合向新兴领域拓展,推动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供支撑,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基础;坚持超前谋划,以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夺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优势为突破口,抢占推动战斗力生成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制高点;坚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创新战略管理方法,选准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明确发展和实施路径,向着科技兴军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

    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夯实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打破制度壁垒和利益藩篱的制约,真正把国防科技创新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将科技兴军的种子根植于社会经济科技沃土之中。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重大国防科技工程产生的大规模集群式知识产权成果,已经释放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溢出效应,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因此,积极引导国防重大工程科技成果加速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加大先进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的力度,释放国防科技成果潜能,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强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智力支撑。随着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一些高科技武器装备不断列装,军队岗位的科技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优化培养模式、健全培养体系,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形成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还要依托国民教育优质资源,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培养军事人才,拓展军事职业教育的路径和形式,提高官兵科技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军队院校要为国防军工和国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和高等学校开展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军事高科技教育培训,是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条件,必须抓紧抓好。

    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营造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良好环境。只有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打破军民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消除“多张皮”“多龙治水”等“顽疾”,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才能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中央和各省市区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的健全完善将从体制上解决统一领导军民融合组织体制缺位的问题,有利于保证融合需求的“总出口”与融合供给“总入口”的完整对接,真正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实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和统一领导。综合运用党和国家坚强的意志力、融合需求的牵引力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力,我们就能有效化解“要素强、系统弱”“指头硬、拳头软”等难题,真正形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强大合力,构建起支撑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物质力量。(姜鲁鸣、曾立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战略性新兴材料如何提升军队“衣、食、住、行”
下一篇:法治保障军民融合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