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冷战期间,美苏展开军备竞赛,最终以苏联被拖垮解体、美国一超独大胜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军民一体发展模式。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这一重大战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强调全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的高度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指示,必须从理念、规划、机制、人才、感情等方面入手,推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合,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理念融合是先导——要坚决破除一切桎梏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
近年来,我军在军民融合中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借水行舟”“借船出海”“借台唱戏”,有效促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但也有一些单位受传统观念束缚,步子迈不开、走不快,融合的程度较浅、层次较低。有的对军民融合的认识比较片面,把融合发展的内涵看“单”了、层次看“浅”了、领域看“窄”了,没有树立“大体系”、“大集成”、“大保障”的新理念;有的存在本位主义思想,缺乏大局观念和开放心态,“融”别人很积极、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资源可以、分享自己资源就不行;有的没有完全跳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误区,重复建设、装备闲置、资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有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军民融合,存在“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等现象。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不破除这些思想的枷锁,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也就无从谈起。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富国与强军辨证统一的特点,凝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共识。从胜战之需看,古今中外、现在未来,战争都是国家与国家的较量,是人力、智力、民力、财力等综合国力的比拼,能否融战争潜力于国家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从发展之需看,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方略,既有利于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波音、通用以及日本的三菱等大型财团,背后都是军工企业。在和平建设时期,谁融合式路子走得快,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在未来战争中,谁军民融合的程度深,谁获胜的希望就更大。深化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二者有机统一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之中。
抓军民融合,首先是理念的融合。“观念一变天地宽。”要树牢相互支持的理念,认清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反之,“穷兵黩武”或武备荒废,都必将伤及国家整体发展。要树牢优势互补的理念,军队要发挥强大的组织能力,地方要发挥前沿的技术优势,当军队需要技术保障时地方可以大力支持,当地方需组织动员力量时部队是生力军。要树牢互利共赢的理念,改变单向受益观念,着眼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部队政治、人才、信息等优势,为促进驻地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多办实事好事,真正变单向推动为双赢互动、变自我发展为共赢发展。要树牢创新发展的理念,紧贴社会发展进步和军事斗争准备拓展,在一些军地急需、相互兼容、互为促进的领域深化协作,不断提升融合层次、提高融合效益,切实把建设发展理念从军内封闭式转到军民开放式上来。
规划融合是保证——要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一体规划、一并实施
习主席指出,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布局,国家布局要充分考虑国防建设。军民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目标任务、发展步骤、资源配置上相衔接相协调。要突出国家主导,始终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防综合实力作为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在国家和军队总体战略布局之下进行筹划推动,不能囿于局部利益。要突出需求牵引,充分考虑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求,考虑军事斗争准备需求,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没有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用价值的必须坚决摈弃在外。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化运作,把稳定的合作建立在彼此受益上,对地方的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给予适度回报,最大限度保证军地权益,最大限度调动融合各方的积极性。
要厘清规划融合的内容和重点,紧紧扭住服务改革大局、推动军地转型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这三大目标任务,从最急需的方面起步、在最关键的领域突破。要以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为重点,把未来作战对地方铁路、公路、港口、船舶、医院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梳理出来,尽快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划,协调地方配合做好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相关工作,增强整体国防潜力。要以推进重大战略工程建设为重点,把重大武器装备研制、重大军事设施建设、重大后勤社会化保障项目梳理出来,充分利用军地优势资源合力攻关,集中双方力量干好大事要事。要以促进军地和谐稳定为重点,把军地基层文化建设、社会舆论引导管控、平安工程建设、国防教育开展等梳理出来,军地联手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军民一致正能量。当前,可选择一批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重大工程,国家予以重点扶持,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军民融合。
搞好规划融合,还要注重加强规划执行落实。依据国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运用工程化建设思路和路线图方法,结合实际制定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要以典型项目为示范,积极借鉴海军与青岛合作建立军民融合示范区的经验,探索军民融合组织领导、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成熟后推广经验,分类指导,逐步扩大。要以“双转”项目为抓手,选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项目,有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部队建设。目前,海军与地方已有4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实行“民转军”“军转民”。要以战略合作协议为牵引,促进军地双方工业基础有机结合、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形成社会资源与部队建设的双向支撑和牵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规范化实效化。
机制融合是重点——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军民融合质的跃升
近年来,通过各级共同努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一些军队单位与地方建立协作关系,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诞生孵化。像海军马伟明院士创新团队的高精尖武器装备技术、装备研究院马骋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舰船辅助动力技术等,地方出场地、出资金,军方出技术、出设计,都取得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这种军民结合产业化的项目还不多,军民两大系统各自为政、建设脱节,军地资源配置优化不了、效益不高,军地各方积极性有限,融不了、融不好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影响利益分配格局,行为方式决定发展模式的取舍。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和重构,就不可能有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确立。
军民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涉及军地各方利益格局调整,必须靠权威领导强力推进。纵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当时条件下能干成“两弹一星”那么多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既能管军又能管民的高层领导机构。当前,国家层面已成立军民融合领导小组,明确国防动员系统是主管部门,但军队大单位和省以下还没有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要参照国家军民融合领导机构设置模式,在军种和省市设立工作机构,在相关部委成立办事机构,采取军地合署办公形式,协调解决跨军地、跨领域、跨部门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要注意机构专设、发挥作用,避免兼而不管、兼而不为、兼而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体制壁垒,推进临时零散融合向源头系统融合跃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这是破解当前军民融合矛盾问题的根本,抓住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牛鼻子”。要加紧建立需求提报对接机制。在国家部委和全军层面建立军地兼容、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的信息发布平台,畅通军地双方需求信息披露渠道。比如,对已经解密的军工技术,可制订推广项目指南并发布;对一些领先于军工的民用技术,可积极推广到军用领域。要规范军品市场准入机制。消除“双重准入”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凡民用标准能够满足军事工作要求的尽量直接采用,对能用民品标准代替军用标准的,应明确采用民用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比如,美军飞机的维修、机务等工作,就采取外包形式让航空企业参与,大大提高了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也节约了成本开支。要完善配套激励政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不能仅靠融合主体的国防意识,还要遵守市场发展规律,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制定完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风险保证、投资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现长效激励,确保相关主体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人才融合是关键——要积极拓展人才军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人才是富国之本、强军之基,也是军民融合的智力支撑。近年来,军地双方认真贯彻人才强军战略,对军队科技人才军民融合式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军地双方行业、技术、人才壁垒限制,一般人才培训多、高端人才交流少,学术技术交流多、联合科研攻关少,军民融合培养人才深度不够、质量效益不高,还在比较低的层次徘徊,部队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端科研创新人才等还十分紧缺。必须用开放的视野审视人才建设现状,自觉“走出去”开阔眼界思路,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在更广领域开展人才交流合作,在更大范围实施人才资源共享,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借他山之石攻好自身之玉。
从海军实践看,近五年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数千人,选送合作单位培养“强军计划”骨干和领军人才近千人,弥补了海军各兵种上千个专业的需求。去年,又专门针对飞行员培养与地方重点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前移培养关口、搞好先期选拔,为从根本上解决飞行员来源问题趟出了路子。实践证明,军地资源共享,就能更好地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培养质量。要用好用足地方院校人才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急需的小语种、信息、网络、管理等优秀专业人才,持续走开依托国民教育优质资源培养军队人才的路子。要以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开设部队特色专业,重组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探索军民融合施教办学的新模式。要采取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互相开设优势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实践等方法,发挥各自学科特长,开设优势课程,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
推进人才军民融合发展,还必须打破常规、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借助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平台加强聚才引智,促进人才建设质量水平提升。要在引进智力上深化融合,加紧构建军地高端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帮助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吸收引进知名专家和研发团队,努力实现军地智力资源的共享共用。比如海军现有的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有3个就是与工程院院士团队合作建立。要在科研攻关上深化融合,整合全国行业领军人才开展集智攻关,军地联合申报重大基础科技项目,联手开展重大武器装备研究论证,联袂参与重大战略工程决策咨询,努力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人才协作格局。要在培养帮带上深化融合,发挥地方专家领军人才的“种子”、“酵母”作用,通过学术引领、帮带指导、培养推荐等方式,带教部队科技骨干,辐射带动部队人才“裂变式”发展。要在人才储备上深化融合,按照打仗需要什么人才,就优先储备什么人才的原则,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中介机构实行人才信息共享,特别是对军地通用专业人才的补充,可以随行就市,随用随招,随缺随补,着力拓展部队建设人才“储才于民”的路子。
感情融合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军政军民团结的特有政治优势
早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就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揭示了军队发展的潜力在于民众。过去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现在搞建设,人民同样是水之源、木之本。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民团结都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对于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像西南沙岛礁建设,海军与中交建集团军民一心、密切配合、团结奋战,创造了人类建设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无论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传统,还是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无论是军民团结打胜仗,还是军地合力谋发展;无论是军民携手抗灾害,还是军地一心保稳定,都是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进大国防、大融合深入发展,就要把这一特有政治优势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在齐心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整合军队各方面优势和力量,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工程、文明创建、抢险救灾中有所作为,特别要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以参与脱贫攻坚为抓手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上下功夫,加大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力度,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武器装备研制、技术改造提供智力支持,加大支持部队训练演习力度,加大服务未来战场建设力度,做好军事设施保护工作,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提供坚强后盾。要在共同保障优抚群体权益上下功夫,立足维护广大军民合法权益,从调整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制度入手,进一步落实好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涉军维权、退役士兵培训安置、军人军属优待等方面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暖军心固国防。归结起来,就是要把国防力量建设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把各方面力量协调起来,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新时期人民战争优势,切实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
|
上一篇:魏梧淞:军民融合,富国强军,共圆中国梦 下一篇:张子利: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加速推进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