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耕地不用牛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08-14

       用牛耕地,天经地义。有着千百年农耕文明的中国,把牛当做最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群怀揣“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着头”梦想的中国精英,在西柏坡挥师纵横之余,殚精竭虑,指点江山,畅想未来,提出了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初步设想。
       然而,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他们的设想,被当时的老百姓乃至城里人当成笑话,怀疑有加。
       有着“四塞之崮,舟旅不通”的沂蒙山区,在共产党八路军到达这里之前,这里的人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何朝何代。他们虽然没有印度人把牛当做神的虔诚,也有对牛宠爱有加的膜拜。面对满目疮痍的村村舍舍,铁了心跟党走的沂蒙山人组织起来,从低级社到高级社,一路走来。被耻笑为“穷棒子们”的乡亲们有的没有牛,有的合伙几家甚至几十家共有一头牛。共产党号召用牛和集体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至今我的耳畔还响着父亲说起高级社时“我们家有一条牛腿”的话,意思是,四家合养一头牛。
       人民公社成立后,一个不足百人的生产队也就只有三、五头牛,由饲养员统一喂养。牛是一个生产队全体社员的念想,由牛把式负责役牛耕种。每当春秋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牛在耕种的身影。使牛人还要打着“喝溜”——一种吆牛号子,站在使牛耙上对牛喊着号子。听到号子的牛,似乎和人有了心灵上的沟通,便飞快地跑起来,加快了劳动的节奏,场面很是火热。
       尤其是春节过后,休息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牛们,在开犁前,虔诚的乡亲们总要拿出平时舍不得给牛吃的煎饼、小麦、黄豆等,让牛饱餐一顿,然后在田野里,根据当年黄历上描述的“几龙治水”,象征性地在耕地上或东南或西北耕上几犁,名曰:试犁。意思是:有了这次试犁,就是对大自然更是对天宣示:今后全年可以随时耕种了。可见农人们对牛和天地膜拜的程度了。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死牛烂地瓜。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农村,死了牛土地就无法耕种;烂了地瓜,在以地瓜为主食的农村,就会没有吃的。当时,我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私自宰杀耕牛或者投毒,就会被逮捕,判几年徒刑。只有牛有病不能救治,或者老的实在失去利用价值时,才由公社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宰杀。
       生产责任制后,农民有了自由的土地经营权。劳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和我已经分开家的几个哥哥分到了拆队后的一头牛,结束了一家几代人没有牛的历史。有了土地,有了牛,兄弟几家,农忙时耕种,平日里用它运粪拉土、运柴拉粮,很是方便。也就是从这时起,我便有了个愿望:什么时候能有一头真正属于自己的牛。
       等到生产责任制实行的第二个年头,我们家开天辟地有了余粮,随之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家里最小的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头小黄牛。我天天给它梳理毛发,饲吃饲喝,疼爱有加。
       很随人意的小黄牛,它不但全年履行着牛的劳动责任,第二年还为我们生下了一头可爱的小牛犊。这更让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可别说,自从有了这头小黄牛之后,我们的日子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但粮食年年丰收,黄牛也年年下崽,钞票年年增加。上过高中的妻子,有经济头脑,买上了三轮车赶起了四集,卖起了布匹。一年下来,全部收入过万元,这在当时是破天荒,我们家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对此,妻子还在乡里召开的农业表彰会议上发言,介绍了发家致富的经验。
       时间一天天过去,村人们有的买来摩托车赶集上店,有的买来汽车做起生意,有的上了项目,雇起了工人,当起了老板。就连最没有文化的村人二狗子也操起了屠宰刀,先是杀猪杀羊,继而杀牛。渐渐的,村人们家家户户买来了手扶拖拉机,干旱时用它带动抽水机抗旱,耕种时用它耕地播种,收获时用它拖运。就连平整水田,栽植水稻,它也行动自如,得心应手。单纯地养牛耕种已经很不划算。不再受青睐的耕牛,渐渐退出了农户家中。只有育肥的农户利用闲暇或喂养几头或成规模养殖,完全是为了卖给屠户宰杀,用来赚钱。
       “耕地不用牛”,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忽如一夜朔风起,吹尽落叶无踪迹。如今在沂蒙大地,随着耕地的流转,农忙时节已经很少见到牛的踪迹。它不像农业税由国家统一废止,它没有行政命令,没有统一号召,似是神助,又像潜移默化。
       农民富,天下富。“耕地不用牛”,这是一次中国农业历史上的伟大变革,昭示着中国美好的未来,证明了改革开放蓬勃的生命力。
       从“耕地不用牛”里,我们仿佛听到了伟大的中国铿锵有力奋勇前行的脚步声。这声音曾经千回百折,终于汇成了一部中国大合唱!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风雨十年夫妻站
下一篇:难舍军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