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六姐妹
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居住着全国著名支前模范、共产党员“沂蒙六姐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她们带领全村妇女为部队筹集草料、烙煎饼、做军鞋、送弹药、救伤员,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报》载文盛赞她们的事迹,称之为“沂蒙六姐妹”。现在,她们除公方莲、杨桂英、冀贞兰已故外,84岁的张玉梅、87岁的伊淑英、86岁的伊廷珍的仍把爱国拥军当作一生的追求,多次受到党、国家和军队主要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迟浩田将军曾欣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2007年、2008年分别被授予“山东省十佳兵妈妈、“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模范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巍巍沂蒙山逶迤绵延,滔滔汶河水奔流不息。沂蒙老区这片贫瘠的热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哺育了英雄的人民。作为沂蒙儿女的杰出代表——“沂蒙六姐妹”,你们烙的煎饼,曾经养育了中国革命,你们缝制的军鞋军衣,支援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六姐妹”,每一位姐妹都是一座山,每一座山都默默地支撑着人民军队,你们的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更不会忘记!
——题记
上篇
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150多户人家的烟庄村,成年男子都随部队到前线了,连那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给解放军当向导去了,这个小小的山村便成了“女人国”。
我军为了创造围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机,在这一带频繁运动。慰劳部队,安排食宿,需要有人张罗;区上经常派下任务,需要有人操办。当时村里留下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因有腿疾,行走不便,而且,乡亲们为避敌机轰炸,都疏散到山沟里去了,下个通知要跑遍几座山,工作很难完成。
“沂蒙六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一商量:眼下前方正紧,村里人手少、任务重,我们都是党员,为了前线的胜利,村里的工作咱应当担起来。大家经过合计,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其他人分别担任文书、财粮员、公安员等职务,共同挑起了领导全村的任务。
大军到了庄头,她们主动迎上前去,部队的管理员和司务长给她们敬了个礼,说:“请问你们的村长在哪儿?”
六姐妹,六张笑脸儿“格格”地笑出了声,齐刷刷地回答:“我们都是村长。”
管理员和司务长带着惊疑,尴尬地看着这群姑娘媳妇。
“同志们辛苦了!”张玉梅代表姐妹们说:“有多少人,快说吧!”于是500、1000、2000地报出数来,战士们需要支锅做饭、添米购菜、歇脚住宿……她们都一一办理得顺顺当当、贴贴切切,受到指战员们的敬佩,“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便在解放军队伍中间传开了。
她们上任的当天,区上的通信员就送来了一份紧急通知。姐妹们将通知打展开一看,原来是区上要她们村给解放军的骑兵战马凑草料5000斤,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点。
全村百十户人家,平时不用10分钟就可集合,可眼下都潜伏在山沟里,村里冷落寂静,凑草料就得翻山越岭。那时,虽然她们正当年轻力壮,但毕竟都是缠过脚的,爬山越来越岭实在不便。尤其是伊淑英,身怀有孕,行动更是困难,过思骇岭的时候,她直觉得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抬不起来了,就坐下来,想歇息一会儿。张玉梅了解她的难处,让她返回村里干些别的工作。伊淑英刚往回走了几步,听到远处战马嘶鸣,放眼一看,大路上正开过来一队骑兵。她立刻又折回头,继续往山上爬,姐妹们问她为什么又回来了,她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队伍正在开进,我怎么能往回走呢?!”
一道道山梁,爬上爬下;一户户村民,进行动员。短暂的几天,一担担谷草、一袋袋料豆运到了指定地点。
她们完成了任务,拖着疲惫的双腿,刚走回村公所,又接到紧急通知,要她们在两天之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再运往前线。
看罢通知,“沂蒙六姐妹”都凝神静思:全村除了军属和老弱病残,能烙煎饼的不过70人。两天内每人要烙70多斤粮食的煎饼,其中要经过运输、分配、碾磨、烙成等七八道工序,能完成吗?可是,又转念一想:前方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为得谁?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皮打仗!于是决定分头到四处山沟里发动。
妇女们都从山沟里赶回家来。入夜时分,烟庄村人气陡增。碾滚磨转,各家各户的屋里又亮起了灯火,六姐妹除了完成自己应摊的一部分外,还主动把十几户军属所摊的任务也包了下来。
张玉梅分派任务、组织运粮,一天没有顾上吃饭,晕倒在鏊子边,大家把她抬到床上,她醒过来后,喝了几口水,吃了几口饭,又开始烙煎饼。公方莲由于连夜劳累,烙着煎饼的时候就磕睡起来,手烙伤了还坚持把煎饼烙完。
“沂蒙六姐妹”的精神感动了众乡亲,大家齐心协力,硬是想方设法把5000斤粮食的煎饼按时运到前线,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5月15日,东方一抹朝霞刚刚冉起,村里就开进一队解放军,接着,担架队、伤员也纷纷到来。一时间又忙坏了六姐妹和妇女们。正当她们为伤员包扎伤口、给战士们发慰劳品时,区上又连续下发了3份紧急通知,下达了3批军鞋任务,总计245双,要求5天完成。烟庄村妇女们毫无怨言,又默默地拿起了针线。
眼明心细的冀贞兰,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忙活了一整天,帮着姐妹们打鞋壳、弄鞋帮、纺线捻绳。夜深了,她又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一只鞋底至少要纳120行,一行要扎30多针,每针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多道工序。针针线线都寄托着姐妹们的无限深情,沂蒙山人的心都纳进了这鞋底里了!
纳好了鞋底,要纳鞋帮,冀贞兰犯了难。鞋面布不够了,她翻了针线筐,找了橱子柜,旮旮旯旯摆弄了遍,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布料。她想了想,便把自己正穿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这时,冀贞兰又想起了村里最穷的杨化彩。杨化彩家里只有她和刚满4岁的儿子,生活拮据。今天到她家分派做军鞋任务时,虽然杨化彩没有吱声,但看她紧缩的眉头和那空徒四壁的破房子,怎么能不作难呢?于是,冀贞兰就拿起剩下的一块衣襟直奔杨家。
杨家的灯亮着,冀贞兰悄悄地扒着窗棂向里一看,只见杨化彩也正用牙咬着撕自己的衣服大襟,冀贞兰知道杨化彩没有替换的褂子,心头一热,推门进屋,热泪止不住地流,她赶紧制止了杨化彩,把自己的大襟布给她做鞋面布。
第二天下午凑鞋时,杨化彩第一个交出来4双军鞋,她的儿子抱着军鞋,穿着盖不过肚脐的小褂,依偎在妈妈的身旁,许久不愿把鞋放下。村里的人谁不知道,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没穿过一双鞋哩!
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刻,“沂蒙六姐妹”又接到往前线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都知道这是比较危险的任务,必须由自己承担。她们没有挨户动员,而是以她们6人为主,联络了几个骨干,翻越20多里的崎岖羊肠小道,一直送到前沿炮兵阵地。前线将士看着这群妇女运输队,一趟又一趟地运弹药,无不感动万分。这无疑更加鼓舞了前线将士勇猛作战的斗志。“
完成了运弹药的任务,回到村里,映入她们眼帘的是一片忙乱景象。驻烟庄一带的部队要转移,敌人很快要占据这一带。向北转移的群众扶老携幼,络绎不绝。部队首长找到她们,命令尽快转移,并委托她们找8套便衣。六姐妹迅速借来衣服、帽子等,又帮助战士进行化妆。她们还没有走出村子,敌人已经占领了南山,一颗炮弹打来,把杨桂英的4岁孩子耳朵震聋了。她们为了革命事业,付出的不仅仅是劳累和汗水!
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日日夜夜里,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都是这样忙碌着,操劳着。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下篇
英雄模范今安在?爱国拥军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六姐妹”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十分关注国防建设。“心系长城励新兵,披红戴花送军营”是她们在新形势下对人民子弟兵亲切关怀的真实写照。“每年新兵入伍,我们都邀请‘沂蒙六姐妹’为新兵讲述革命传统故事,教育新兵苦练本领,为沂蒙争光。”采访中,蒙阴县人武部部长邵玉河说。
时间回溯到1996年9月,杨桂英的外孙郑伟高中毕业回到村后,从小就听着外婆讲革命故事长大的他,嚷嚷着杨桂英领着第一个在镇上报了名,而后,顺利地通过了体检、政审。新兵起运那天,杨桂英亲自将外孙送上了汽车。
1998年冬季征兵时节,蒙阴县人武部院内出现了一幕感人的场面——伊廷珍风尘仆仆地领着两个孙子从烟庄村赶来报名应征。伊廷珍家可谓是“军人之家”,三代人相继参军报国。昔日,她坚决支持丈夫去当兵,后来又把儿子送往部队。今儿个又把两个孙子交给了军队。她是这样说的:“俺家是老革命,过去我送丈夫和儿子当兵,今天又把两个孙子送来了,只要他们在部队好好干,俺就心满意足了。”
“沂蒙六姐妹”进京看“孙女”的故事在首都北京传为美谈。2001年4月5日上午10时,原解放军第二炮兵通信总站全体官兵敲锣打鼓,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远方的贵客——“沂蒙六姐妹”。没等她们走下车子,三连女战士彭悦早已激动地奔向前去,搀扶着仰慕已久的革命老奶奶。早在1998年中秋节,从沂蒙山区入伍的彭悦利用探亲的机会专程拜访了“沂蒙六姐妹”。当这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见到穿军装的彭悦时,比见到自己的亲孙女还要高兴。回到部队后,彭悦牢记着“沂蒙六姐妹”的教导,扎实工作,奋发进取,荣立了三等功。“沂蒙六姐妹”闻讯后,决定进京看看兵孙女。祖孙两代在一起,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在宿舍里,彭悦与“沂蒙六姐妹”共同唱起了革命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捻着那猪羊出了门/猪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八路军是自家人/他和咱们是一条心/坚持了抗战有功劳/赫赫大名天下闻……”
“俺姐妹几个经常在一起唠叨,回想过去一天烙800斤煎饼也挺能的。”冀贞兰向我们说道。是啊!“沂蒙六姐妹”尽管年事已高,但在有生之年依然想着为党和政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年,确切地说是1995年榴花盛开的五月,她们与民兵吕永春、吴楠联营,成立了“沂蒙六姐妹煎饼公司”。公司办起来了,当时健在的五位老大娘都担任了名誉经理。“大娘,我聘请您为名誉经理,每月向您支付800元的报酬。”公司经理脆声声地说。
“俺不要钱,你用俺的名字,就得干好,挣了钱多给国家上缴利税就行了。”“沂蒙六姐妹”异口同声。接下来的日子,她们一有空闲就去公司转悠转悠,跟员工们传授自己当年烙煎饼练就的“绝活”。时下,沂蒙六姐妹煎饼公司发展日益壮大,产品远销北京、上海、东北等20多个省市,品类也发展到了20多种,光去年一年就销售500吨。
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沂蒙六姐妹”的慈善之心在军地双方留下了妇孺皆知的口碑。1998年8月,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牵动着“沂蒙六姐妹”的心,她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人向灾区捐款500元,并绣制了几十双鞋垫,连同一封慰问信寄往抗洪第一线。“沂蒙六姐妹”对东北嫩江流域的灾情更是牵肠挂肚,当她们得知受灾群众亟需御寒衣被的消息后,她们马上和捐赠办公室联系,要求捐献衣被。8月28日,她们几位把刚刚套好的新棉被捐献了出来,杨桂英说:“这几年,俺几个姐妹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关心,今天捐献几床棉被,让东北灾民暖和暖和身子,这是俺应该做的。”
不测风云掠巴蜀,惊天横祸袭汶川。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沂蒙六姐妹”自行开展了“交纳特殊党费,捐献一颗爱心”的活动,每人捐款600元。当她们从电视上看见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的情景时,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让子弟兵穿上它,在地震灾区再立新功。
“沂蒙六姐妹”60多年拥军报国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全县人民。在她们的带动和影响下,蒙阴县拥军优属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继1996年荣获“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之后,又连续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军区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时间荏苒,沧桑巨变,60多年悄然已逝,岁月的留痕已把“沂蒙六姐妹”的脸庞印满了历史的沧桑。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也始终没有忘记。多少年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给了她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她们先后多次受到党、国家和军队主要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迟浩田将军曾欣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更令人欣慰的是总投资800万元,以她们为原型,山东省唯一一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电影《沂蒙六姐妹》近期在沂蒙山区开拍,预计今年7月份就与全国观众见面。
采访结束,握手告别,只见她们眼含热泪,颦眉凝望着远方的山岗,从她们欣慰的笑容中,一首支前歌曲在烟庄村的上空回响——“裹着布的脚儿咚咚响/肩扛着军粮送前方/前方部队打胜仗/后方咱要多帮忙/多帮忙来送军粮/送军粮来多帮忙/不怕山高水又深/不怕路远千里长/前方同志吃得饱/保卫好咱家乡……”这悠扬动听的旋律不正是对“沂蒙六姐妹”风采的注脚吗?!“沂蒙六姐妹”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齐鲁大地及全国人民心中!
|
|
上一篇:老兵孙承香:巧用玉米秆藏情报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