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山东

一副旧手套 两代家国情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10-22

       在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陈列着一幅烈士谢作林和妻子储秀英的合影。照片中的砖头院墙和椅子都显得很陈旧,但两个人却神采奕奕,谢作林身着棉衣,戴着一副手套。近日,家住南京的谢伟年老人专程前往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捐出了父亲谢作林照片中戴过的那副旧手套。
       谢作林15岁参加革命,1948年7月,因旧伤复发,在莘县肖郭庄的前方野战医院医治无效去世。1982年,谢作林烈士墓被迁往莘县丈八烈士陵园,即现在的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这副手套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结婚的时候,母亲把它当做礼物送给了我,所以我对这副手套有很深的感情。现在我把它捐献给陵园,希望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它了解历史,珍惜当下。”谢伟年老人这样说。
走出大山 投身革命
       谢作林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安福区朱源村一个雇农家庭,家中三个兄弟,他排行老三。一家人终年忙碌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他小小年纪便在心中埋下了对官僚地主阶级仇恨的种子。1930年,15岁的谢作林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第二年和他的两个哥哥一同参加了红军。
       谢作林于1932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北上,谢作林因负重伤未能跟随主力部队长征,自此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从此,他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直至抗战胜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解放中国的伟大战争中。1944年,经组织批准,谢作林与同为军人的储秀英结婚。二人聚少离多,谢作林牺牲的时候,儿子不到2岁。

       “我的两个伯伯先后牺牲在长征路上,他们兄弟三人全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谢伟年老人说。1958年,母亲储秀英带着谢伟年回江西宁都老家探亲,“那次,我才第一次见到我的奶奶。她见到我们之后放声痛哭,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谢家有后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比较大。”
子承父志 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谢伟年的母亲准备随军作战,但当时的谢伟年年幼无依,为了抚育烈士后代,母亲储秀英忍痛脱下了军装,转业回到到地方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储秀英把谢伟年送到部队。入伍前,母亲把关于父亲谢作林的一切都告诉了儿子,嘱咐儿子要继承父亲遗志,保家卫国。“我当时听了之后非常震惊。”谢伟年老人说。原来,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母亲一直隐瞒着他的身世,虽然后来又重组了家庭,但母亲储秀英和继父达成协议,孩子们都跟着母亲姓储。“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到江西见到奶奶之后,她一直说谢家有后了。当时母亲告诉我说是去走亲戚,并未告诉我这就是我的亲奶奶。”谢伟年说。
       到了部队之后,谢伟年刻苦训练,“我总觉得父亲的在天之灵一直在注视着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决不辜负革命先烈对我的期望!”
守护历史 守望未来
       1975年初夏,母亲储秀英带着谢伟年和他的爱人一起到莘县肖郭庄寻找谢作林烈士的墓。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从1948年到1975年这27年里,父亲谢作林的墓在乡亲们的维护下完好无损,乡亲们每年清明都给父亲扫墓。谢伟年老人一行在老党员、老房东王福才和肖遵月等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庄稼地边。只见一座高出地面一米多、用砖瓦砌成的墓坐落在庄稼地中间,非常醒目。正在地里干活的乡亲们得知是烈士的亲人来看望烈士,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围拢过来。“乡亲们对烈士的深厚感情令我们非常感动。”谢伟年老人说。1982年,在部队和莘县民政局的协调下,谢作林烈士的墓迁往莘县丈八烈士陵园。
       去年,母亲因病去世。今年清明节期间,谢伟年来到聊城,准备将父亲生前留下的那副手套埋在父亲墓前。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主任艾海鹰得知后,就劝说他将手套捐给烈士陵园,让更多人从中了解历史。“和艾主任商量之后,决定把手套捐献出来了。”谢伟年老人说,“我正在整理父亲的其他遗物,有军用地图和皮箱等物,把这些捐给烈士陵园,让它们发挥更大价值。”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老八路的“爱心浴池”
下一篇:百岁老兵的抗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