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贞:大义如山 大爱似海
蒙山洒泪,沂水含悲。2018年12月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举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国家民政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张淑贞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省委书记刘家义专程前往沂南县送别,龚正、付志方、杨东奇等省领导也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心情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告别。
去年12月20日,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与世长辞,她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
临终前,她叮嘱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党员补助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去世时,她手里紧紧握着一枚党徽。
张淑贞的党龄还有3个月就80年了。80年,时代在变,但她的初心未变,她用一生诠释着红嫂精神,践行着沂蒙精神,用行动印证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婆婆领上抗日路 舍生忘死干革命
抗战爆发后,张淑贞的婆婆王换于担任党的情报联络员,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冬光荣入党,不久又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在婆婆的影响下,张淑贞也积极投身革命,于1939年3月加入党组织。
张淑贞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首长机关所在地,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从1940年到1943年间,婆婆王换于带着张淑贞发动群众积极抗日、参军参战。其间,张淑贞担任东辛庄、西辛庄的妇救会长,负责岸堤片13个村庄的抗日宣传发动工作。3年多时间,张淑贞在8个村庄共发展了20多名党员,还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等支援前线。
张淑贞家作为八路军的联络点,每天有许多同志到她家来。同志们工作忙碌,经常来不及吃饭,他们一来,张淑贞和婆婆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家做饭吃,最多时一天做了7顿。
1941年的一天,组织上把一名伤员送到张淑贞家。这名伤员被敌人折磨得奄奄一息,浑身血肉模糊。张淑贞和婆婆一起,像喂孩子一样,用火镰慢慢撬开他的牙齿,将红糖水慢慢送进他嘴里,经过40多天的精心照料,这位伤员恢复健康,又走上了战场。
当时,鬼子一再威胁乡亲们:“救一个八路,全家都活埋”,但每次战斗结束,她和婆婆王换于毫不犹豫地奔向硝烟未尽的战场,搜寻八路军伤员。中间有好几次,婆媳二人差点被鬼子抓去。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婆媳俩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掩护了近百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掩藏了大量的抗日物资,含泪掩埋数百名无名烈士遗体。
“捐躯献身奸日寇,舍生取义救亲人。”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门楣上的对联,道出了沂蒙人民与子弟兵的鱼水深情。
清挖山洞藏伤员 含泪卖地葬烈士
1941年秋天,日寇几乎每天都到东西辛庄“扫荡”。为了躲避祸乱,张淑贞在婆婆王换于的带领下,在村东山上清挖出两个山洞。八路军战士受轻伤的就背进山洞疗伤,重伤者由张淑贞的丈夫送往柳洪峪野战医院。1942年10月的一个雨天,山洞里藏有几个八路军伤病员,他们又冷又饿,可敌人又没有撤退。在此紧急情况下,张淑贞与鬼子机智周旋,她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了不让鬼子怀疑,她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怀里揣着煎饼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被雨淋透全身,得了一场重感冒,20多天后才康复。
1941年11月,日本鬼子纠集重兵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山东分局、纵队机关要从东辛庄一带转移。途中,八路军一纵队政委朱瑞同志的爱人陈若克不幸落入敌手,同在狱中出生的女婴一起被害。听到这个噩耗,张淑贞悲痛不已,当组织上把陈若克母女的遗体秘密抬到东辛庄后,张淑贞和婆婆当即卖掉一亩地买了棺木,流着泪把陈若克母女厚葬在自家菜园里。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没有好食物滋补孩子,只能靠奶水。当时送到张淑贞家的孩子有几十个,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刚出生三天,光靠张淑贞和弟媳的奶水远远不够。张淑贞就和婆婆一起挨家挨户打听,谁家有正在哺乳的妇女,就给孩子们喂上几口。1940年秋天,为了保护好这些孩子,全家人还在村后岭挖了一个大地瓜窖,鬼子“扫荡”时,就把孩子藏在地窖里。
“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养大。”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回忆。
3年时间里,张淑贞和弟媳舍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奶,他们的奶水先后哺育过40多名烈士子女和八路军后代。张淑贞则喂刚出生的女儿吃糊糊汤,和弟媳妇把奶水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张淑贞全家先后有四个孩子夭折,其中两个是张淑贞的。
“咱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就断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就这样,托儿所转到张淑贞家的孩子,没伤损一个。
爱党拥军守初心 红嫂精神映古今
张淑贞从不居功自傲,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对于组织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于心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就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用忠贞诠释着红嫂精神。
2011年春,沂南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北京军区和宁夏军区部队前来支援抗旱打井时,张淑贞带着沂南县的新红嫂们,拿着鸡蛋、鞋垫,多次到打井一线慰问官兵。
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当选。
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2004年离岗后,新时期沂蒙红嫂的接力棒传到了她手上。“我想传承奶奶和母亲的爱党拥军愿望。”这些年,于爱梅爱党拥军、宣传沂蒙精神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誉为“沂蒙新红嫂”。她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从2011年开始,于爱梅到红嫂纪念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累计讲解1000多场。于爱梅还到当地驻军、北京阅兵村、国旗护卫队等单位进行慰问。“每年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及红嫂后人和困难群众。”于爱梅说,10多年来,她和沂蒙红嫂协会的姐妹们投入资金35万余元购买拥军优属慰问品,与个体企业协调价值100多万元的物品,全部扶助困难群众和老英模、老红嫂,给他们送去党的关心和温暖。
张淑贞共育有3儿5女,平时生活中,张淑贞经常给子女们讲战地托儿所的故事,也总教育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一个个革命烈士拿鲜血换来的。“爱党爱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这个家庭深深扎根。
在红嫂精神的影响下,于爱梅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几十年来,沂蒙精神在张淑贞家几代赓续传承,熠熠生辉……
|
|
上一篇:女村长杨秀华 下一篇:抗日女英雄:辛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