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山东

女村长杨秀华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9-01-23

女村长杨秀华.jpg

       1939年秋,日军在冠县境内烧杀抢掠,斗争形势异常残酷。此时,杜赵庄村的老村长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给日军做事,咋也不能干;给共产党做事,说不定啥时掉脑袋。左右为难之下,老村长撂挑子不干了。

       对此,村支委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几名村长候选人被推选了出来。

       党员老冯是候选人之一,可他70岁的老父亲听说儿子要当村长,气得昏死过去,老母亲连哭带骂,无奈之下,老冯退出了。

       20岁出头的杜娃子是候选人之一,可他娘听说了这事,以死相逼。

       支委会上一时间鸦雀无声。

       “我来当村长。”一个宏亮的声音打破了屋内的寂静。说这话的是女共产党员杨秀华。

       “怕啥,日军像狼一样狠,咱都不出头跟他干,他能让我们活痛快?那样还不如战死沙场落个光荣呢!

       杨秀华的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就这样,杨秀华当上了村长。

       杨秀华回到家,丈夫看到她就唉声叹气,7岁的儿子小福山抱住她的腿又哭又叫:“娘啊,人家都说你当村长是找死,我可要娘啊。”杨秀华哄劝说:“傻孩子,娘哪能死呢?娘当村长,是为了长咱穷人的志气啊!”见娘如此坚决,小福山猛地挣开娘的怀抱,一头向土炕碰去。杨秀华抱起小福山,捂着他前额碰起的青包,泪水不由自主地滚落下来。

       “不行,我不能退却,我是党的人,就应该为穷人出这个头,掌这个权。”杨秀华苦口婆心地劝服了丈夫,安抚了小福山。28岁的杨秀华走马上任,成为冠县第一个抗日女村长。

       杨秀华当村长不久,便在冠县东南一带出了名:大个子,大脚板,走路一阵风,常扛着一杆大秤,走村串户,征收粮秣柴草。杨秀华虽然目不识丁,但对征收每家每户的粮草数字,她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有时过秤前,人们故意让她估计有多少,她搭眼就能估出斤两,而且悬殊不大。因此,人们送她一个外号,叫“一杆秤”。几万斤公粮,经她的手聚集到村公所,没出一点差错。为了防止日军扫荡,她又带领群众将公粮分散为几个点,埋藏在最安全的地方。

       杨秀华是村上头号大忙人,忙得家都顾不上管。儿子和女儿只好由丈夫照应。一天,小福山领着妹妹正在大街上玩耍,远远看到杨秀华回来了,小兄妹俩飞跑到娘的怀抱,紧紧搂住娘的脖子不撒手。“傻孩子,快松松手,看娘给你们领了个小哥哥来。”兄妹俩这才看到娘身后那个怯生生的小男孩。

       原来,这个小男孩叫宫柳起,父亲在敌人的扫荡中牺牲了,母亲也饿死了,区委将他接出来抚养。由于敌情变化无常,区委经常转移,带着个孩子很不方便,就决定寄养在一个可靠的人家。为了分担区委的困难,杨秀华主动要求收养这个孤儿。从此,宫柳起就成了杨秀华家中的一个新成员。

       1944年春,为了抗灾度荒,上级拨来一批粮食。杨秀华接到区里通知,要她两天以内带领车队从寿张一带把粮食运来。

       杨秀华立即组织起20多名青壮年参加的运粮队。他们化装成粮贩,分成几伙,手推独轮车,日夜兼程,摸沟爬崖,躲过敌人多次盘查,按时到达指定的储粮地点。

       去的时候难,回来的时候更难。队员们每人推着几百斤粮食,行进在松软的黄土路上。夜深时,他们来到封锁沟旁。这是一条东西沟,两丈多宽,一丈四五尺深,沟北不远处有一座碉堡,碉堡上灯光明亮,人影晃动,吊桥高悬在空中。杨秀华向沟内扔了个土块,四周没有什么动静,便将一根长绳坠了下去。她第一个顺绳滑到沟底,接着又滑下一部分队员。沟底的队员搭成3层人梯,陆续爬上沟北沿。这样,沟底以及沟两沿都布置好人后,就开始向沟北传送粮食和车辆。突然,一只野猫跑来,队员们猛地一惊,粮食哗啦倒地。

       “干什么的?”几个敌巡逻兵闻声赶来,手电光上下乱照。沟上沟下一阵慌乱,趴在地上的队员们,心中“砰砰”直跳。身在沟底的杨秀华也预感到情势危急,她压低声音对大家说“准备夺枪。

       敌人离他们只有几步了。“嗖”,那只野猫从敌军身边窜过,几只手电筒同时照去。“妈的,这几个畜牲整天窜来窜去,害得我们白天黑夜不得安宁,老子早晚非把它们宰了不可!”

       敌人骂骂咧咧地回碉堡去了。装满粮食的布袋及车辆被队员们迅速地吊下去、提上来,全部由沟南转到了沟北。

       晨曦微露,运粮队踏上了回根据地的征途。队员们你追我赶,车轮滚滚,扬起一路风尘。

       早饭时,他们来到了区政府所在地——胡疃。区委书记、区长以及区里的其他干部,纷纷到村头迎接运粮队员。晨光里,杨秀华那更显消瘦的面颊,泛起了红润……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拆掉龙王庙 建起汪洋台
下一篇:张淑贞:大义如山 大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