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山东

讲述中国故事 塑造抗日英雄---红色故事:革命妈妈郭景林

来源: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  时间:2019-08-09

1943年11月,日寇千余人,对清河区抗日军民进行围剿,拉开了“二十一天大扫荡”的帷幕。战火烧灼利津大地,也点燃了利津人民捍卫家园的熊熊怒火。钢六连与日伪军在北张村遭遇,经过一天激战,七十二名战士壮烈牺牲,村民郭景林一家不顾生死,救下七名伤员,书写了革命热土不朽的传奇。

 

郭景林,1895年出生在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七人,全家9口人挤在两间破土屋里,家中一贫如洗,靠父兄租种土地和扛长活打短工养家糊口。郭景林从小就帮助父母干活,17岁那年,她嫁给了屠户张村(后改名北张村)的崔同元,婆家也是贫苦农民,丈夫常年给地主扛活、打短工。但他是个善良刚强的男子汉,小两口知疼知热,恩恩爱爱。后来,她们有了二男一女。大儿名叫光东、二儿名叫光亭、女儿取名胜男。夫妻二人靠给地主扛活糊口养家,尽管如此,三个孩子有时还不得不出去讨饭以添补生活。一家五口,吃尽了受剥削受奴役的苦楚,于是她们横下一条心,说啥也得置办二亩地。

 

经过几年的苦挣苦熬,1927年前后,郭景林家总算有了三亩薄地和两间破屋。她们发恨要把地种好,可是,那几年偏偏连降大雨,地涝绝产,颗粒无获。无奈,她们只好把家里的被子卖掉当本钱,做起了卖馒头的生意,勉强维持生计。但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崔同元常遭受恶霸地主欺凌,甚至抢走馍馍,受到打骂。有一次,由于反抗,招来横祸,被关进监狱,受尽摧残。郭景林狠狠心卖掉全部家产,才赎回丈夫。在生活无着落又无栖身之地的情况下,他们只得带着年迈多病的老母及三个孩子,流落到无棣县皂王桥一家称“南大门”的地主家扛活。全家住在牛棚里,三个孩子仍靠沿街乞讨,勉强过活。

 

有一天,郭景林五岁的女儿被地主家的孩子推到井里,幸亏被一位过路的木匠救出来,狠心的地主竟蛮不讲理,反诬赖她们:“孩子死了活该,脏了我家的井水可不行,你们给我滚!”在那个年代,哪里有穷人说理的地方,她们只好又离开那个地方。

 

不久,家乡流行霍乱病,因无钱求医买药,郭景林的母亲、哥嫂等八位亲人相继去世,婆婆和丈夫也染病死亡。29岁的郭景林痛不欲生,但为了三个幼子,她咬紧牙关,一人担起了抚养子女的重担。她领着三个孩子背井离乡,外出乞讨,苦苦熬了十几个春秋……

 

1942年夏,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派出由行署武装科长李杰带领的工作团和一个主力连队,进入沾(化)利(津)滨(县)三边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明集一带村庄就有了我党的地下组织活动。

 

1942年秋,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他又先后担任北张村党支部书记和利西区委组织委员。1943年初的一天,郭景林见崔光东背回家中二斗高梁,对儿子很不放心,当即质问儿子:“儿啊,咱人穷志不穷,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光东回答:“娘,吃吧!这不是不义之粮,是共产党八路军救济咱的。”听了之后,她方知道光东已同八路军有了联系,明白这是救国救民的正道,日子有了奔头,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后来,郭景林通过儿子崔光东,接触了李杰、崔辉武、崔韵琴等抗日工作干部,受到党的教育。1943年,她经“利西”区委书记崔辉武和张林(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的地下交通员。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马镇广、望参门、郑家等村的地下组织之间,传递情报。她的家也成了中共“沾利滨”工委及“利西’’区委领导成员的活动场所与联络点。她曾冒险掩护过许多革命干部和干部家属。1943年和1944年,张林同志担任“利西”区妇救会主任,郭景林为了掩护她,将她认做“干女儿”,并帮助张林化妆为农村妇女到各村去开展抗日工作。期间,她还掩护 “利西”区委书记崔辉武和垦利县独立营营长张伯令的母亲等,使她们免遭日伪的毒手。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从这年的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寇纠集二万六千多名日伪军,由华北日本派遣军司令冈村宁茨亲自指挥,配以飞机10余架、舰艇14艘、坦克10余辆、汽车900余辆和骑兵一部,采取铁壁合围的梳篦战术,对我们清河区进行了空前的“21天大扫荡”。12月6日,我八路军清河军区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第四旅团相遇,被包围在北张村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六连指战员不畏敌人的强大,浴血奋战,顽强拼杀,白刃肉搏,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六连有七十二名战士壮烈牺牲。

 

当时,日军在全村到处搜查“土八路”,村内群众四散奔逃,北张村的老百姓,大部分都躲避日本鬼子离乡出走,剩下的老弱病残也隐藏起来。但郭景林没有躲,心里时刻挂着我军战士的安危,枪声一停,她就从村里跑出来,在尸体堆中搜寻着八路军伤员。她先后找出了七名生命垂危的战士。又一个个把他们从死人堆里扒出来,冒着生命危险背回家中。她把两个重伤员藏在儿媳妇屋里,其他伤员放在自己炕上。她给伤员们换了衣服,并把女儿准备出嫁的被褥也拿出来给伤员盖上。当天晚上,她几乎跑断了腿,才找来一点白面,把它做了粥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伤员吃。有的重伤员不能饮食,她就把稀粥用芦苇管嘴对嘴地给伤员喂。为了安全,她把外门锁上,再用豆秸挡起门窗。她还为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伤员端屎端尿,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无微不至。伤员们看到年近半百的郭大娘象母亲一般的照顾自己,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几天后,中共“沾利滨”工委书记王墨林带领民夫用她家的门板抬着接走了伤员。临走前,王墨林代表组织向郭景林表示衷心感谢,并付给她290元钱的报酬费,她却拒绝接受,她说:“烈士为革命都献出了生命,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这样做。”当时,她还参加了埋葬七十二烈士的工作。后来,为了表彰革命烈士的英雄业绩,利津县委、县政府在北张村建立了“七十二烈士陵园”。“七十二烈士陵园”是山东省重要革命遗址、东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扫的干部群众及学校师生络绎不绝。革命妈妈郭景林的事迹,也远播四方,传遍整个“沾利滨”地区。

 

1944年秋,利津城解放,郭景林根据组织安排,曾在店子、盐窝、十里堡等地担任妇救会工作。期间,她深入各家各户发动妇女做军鞋、军袜,送子送郎上前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她的长子崔光东、次子崔光亭先后牺牲。当从阳信运回长子遗体时,她忍着悲痛,面对儿子说:“光东,你为革命而死,死得值格,死得光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情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身上有用不完的劲,仍为党为人民的各项事业忘我地工作着。

 

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入组入社,并做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说服群众,坚定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她积极带头拥护党的政策。有的人不解地问她:“您为啥样样工作都走在前头呢?”郭景林总是说:“这些事都是党号召的,党是领路人,党总是为大伙着想的,只要跟党走就不会有错。”在她的说服带动下,北张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

 

三年困难的时期,郭景林始终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党一定会千方百计帮人们解决的。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从没向党伸过手,总是为党着想,为群众着想。村干部多给她点钱粮,她总是婉言谢绝。群众说:“你对革命有功,上级照顾是应该的,不要白不要。”她总是开导群众说:“为革命做贡献是应该的。我是党员,应该多为党做工作,一事当先,不能只为个人着想。东西有限,我多享受,别人不就更少了吗?”她严以律己,不搞特殊,确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深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建国后30多年的时间里,郭景林一至忘我地为党工作,曾先后担任过明集乡妇联主任、社委委员、乡委委员,利津县第一至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

 

1978年12月28日,郭景林,这位革命的老妈妈因病逝世,终年83岁。明集乡党委、政府主持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上,县委书记李吉祥致悼词。县党政主要领导人,曾在利津县工作过的部分老领导老干部,各乡党委代表以及明集乡干部群众千余人参加了追悼大会。许多抗战时期在这里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也从外地发来唁电,沉痛悼念这位革命老妈妈。当年受到郭景林掩护的张林同志从南京发来唁电,并赋诗二首寄托哀思:“早年孤孀异乡漂,凌辱受尽志增高;坚随革命献双子,终生卫党上九霄。”这也正是郭景林一生的真实写照。

 

景点简介:郭景林故居

 

为进一步宣扬革命妈妈郭景林的革命精神,明集乡投资50万元建设了郭景林故居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明集乡北张村,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于2018年7月建造完工。走进故居首先看到的是郭景林的半身塑像和她的相关介绍,北屋就是郭景林居住的屋子,西屋是她的两个儿子居住的屋子,在东墙上增加了入党誓词,旨在提醒广大党员牢记使命,不忘入党初心。展馆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早年孤孀异乡飘。主要介绍了郭景林入党前的经历,1895年出生的郭景林,在艰难的生活中,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同时明白了要和封建制度作斗争,让穷苦人看到希望。1943年,郭景林知道儿子光东同八路军有了联系。此后,娘俩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接受进步思想,懂得了革命道理。

 

第二部分:凌辱受尽志增高。主要介绍的是,自1943年,郭景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常冒着危险传递情报信息、掩护革命同志和部队干部家属的事迹。

 

第三部分:为革命献双子 含泪葬忠魂。郭景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崔光东入党后进步很快,在无棣县担任了区委书记,1947年,东在士改工作中被反革命分子残忍杀害。后不久次子崔光亭也牺牲在战场上。当烈士的尸体运回北张村时,郭景林忍着极度的悲痛对大家说:“光东、光亭为革命牺牲,死得光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妈妈的高尚品质和高风亮节。

 

第四部分:大爱感天地 壮举泣鬼神。主要讲述了郭景林救助伤员的故事。惨烈的北张战斗刚一结束,郭景林就联同数十名群众在横七竖八的尸体中搜寻着还没有牺牲的战士,先后发现了七名生命垂危的伤员,然后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一个个背回家。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伤员端屎接尿,对饮食困难的伤员,做成稀粥用芦苇管嘴对嘴的喂饭,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并且拒绝组织的报酬。

 

第五部分:为国奉献 鞠躬尽瘁。主要记录了战争结束后郭景林的生活。利津解放后,郭景林担任妇救会主任,发动妇女支援前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一直为党热情工作,坚贞不渝,曾任明集乡妇联主任、公社党委委员,还被选为县党代会、人代会代表,两次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

 

革命胜利后,当年受过景林保护和照顾过的同志,用各种方式对她表示了亲情和敬意,尤其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二十八军炮兵司令刘竹溪夫妇,多次写信邀请郭景林到南京安度晚年,但她一直没有答应。

 

第六部分:忠魂永驻 精神长存。1978年12月28日,郭景林,这位革命的老妈妈因病于利津县人民医院逝世,终年83岁。明集乡党委、政府主持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许多抗战时期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同志从外地发来唁电,沉痛悼念这位革命老妈妈。当年受到郭景林帮助掩护的抗战老干部张林同志也从南京发来唁电,并赋诗一首寄托哀思:早年孤孀异乡漂,凌辱受尽志增高;坚随革命献双子,忠魂为党上九霄!这正是,革命老妈妈郭景林一生的真实写照。

 

第七部分: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红嫂精神在北张村、在明集乡、在利津县广泛传播,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成为全乡发展的不竭动力。

 

郭景林个人经历

 

郭景林(1895-1978年),女,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郭景林生于贫苦之家。解放前,全家靠给地主扛活和乞讨为生。29岁丧夫,深受苦难。

 

1943年春季的一天,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背回家中二斗高粱,郭景林见物心疑,当即严厉质问:“儿啊,咱人穷志不穷,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崔光东回答:”娘,吃吧,这是共产党八路军救济的”。郭景林听后,才知道儿子光东同八路军有了联系。此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崔光东和郭景林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工作。郭景林在担任地下交通员期间,常冒着风险往返于马镇广、望参门、郑家等村地下组织之间。她家成为中共沾利滨工委和利西区委领导成员的活动场所与联络点。

 

1943年冬,日军对清河区根据地进行灭绝人性的“二十一天大扫荡”。12月6日,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部队在北张村西发生恶战,因敌众我寡,英雄的六连战士大部壮烈殉国。战后郭景林从尸体和血泊中发现呻吟呼救的7名伤员。她冒着危险把伤员背回家中,精心照料护理,无微不至。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伤员端屎接尿,对饮食困难的伤员,做成稀粥用芦苇管嘴对嘴的喂饭。伤员感动的涔然泪下。后来地方党组织派人将伤员转送后方医院。中共沾利滨工委书记王墨林要付给郭景林报酬,她分文不要,并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郭景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利西区妇救会主任张林、区委书记崔辉武和垦利独立营营长张伯令的母亲等多人。

 

1944年利津解放后,她曾脱产到店子、十里堡等村开展妇救会工作,积极组织发动妇女,参加拥军优属、反奸诉苦、“双减增资”和参军支前等工作。

 

1947年,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次子崔光亭先后为革命牺牲。当烈士崔光东的尸体运回北张村时,郭景林忍着极度悲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对大家说:“光东为革命牺牲,死得光荣。”

 

建国后,她一直为党热情工作,坚贞不渝。曾任明集乡妇联主任、公社党委委员。被选为一至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干部群众尊称她是“革命的妈妈”。1978年12月28日,郭景林病逝于利津人民医院,终年83岁。

 

郭景林病逝后,早年在该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张林赋诗悼念:“早年孤孀异乡漂,凌辱受尽志增高,坚随革命献双子,忠魂为党上九霄。”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好消息!这位“烈士”还活着!我们找到他了!
下一篇:周家连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