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四):忠诚的战士——董恒德烈士
董恒德1904年农历十月初八生于淄川县小口头村(现淄川区太河镇小口头村)一户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董恒德上学时间短,只略通文字。但是,艰难困苦的生活塑造了他秉性刚直、任侠尚勇、疾恶如仇的性格。日寇入侵淄川后,东山里口头一带相继惨遭血洗火劫。董恒德目睹敌人毁我村庄、杀我父兄的惨状,心如火燎。他发誓要为祖国和亲人报仇。
1938年1月,董恒德满怀悲愤,告别了父老乡亲,参加了在马鞍山一带打游击的抗日地方部队。1941年7月,董恒德被调到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公安局工作,由于他立场坚定,对敌斗争机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不久后就被提升为一股股长。他在马鞍山一带袭击日寇,擒拿汉奸、特务,屡立战功。
1942年秋,日寇山东占领军的头目为了扑灭鲁中地区人民的抗日烽火,纠集5万人马扫荡我鲁中山区。在日寇扫荡前夕,我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来到马鞍山,一面修养,一面领导马鞍山修养人员和少数警卫战士守山。扫荡鲁中山区的日寇在我方军民的沉重打击下,开始纷纷像乌龟一样缩回壳里。在日寇返回老巢时,有一股1000多人的日伪军于11月9日窜到马鞍山前,日寇在汉奸头目唐云三的唆使下围攻我马鞍山,惨烈的激战过后,鬼子、汉奸死伤200余人,未登上马鞍山天梯一步。
日、伪军攻打马鞍山的前一天,留守口头一带的董恒德了解到山上的抗日战士多系我军伤员和家属,艰难可想而知,于是他决定立即上山。在马鞍山战斗打响的当天晚上,董恒德和四联办事处公安局二股股长李绪臣穿过敌人的层层防线,摸黑从马鞍山东南角的峭壁攀登,凌晨登上山顶,找到了镇守马鞍山的我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
王副团长久经战火的锻炼,智勇双全。他深知马鞍山是我鲁中沂蒙山区通往渤海平原的咽喉要地,所以战斗一打响就发出“人在山在”的命令,动员大家要与马鞍山阵地共存亡。
董恒德向王副团长汇报了山下日伪军的情况后,接着跟随王副团长一起守东顶。他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眺望破碎的山川和村庄,轻轻地、坚定地哼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战歌。
马鞍山位于淄河岸边,小口头村就坐落在马鞍山山麓。董恒德苦难的童年生活,与马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马鞍山上割过草,砍过柴,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爱笑迎风雨的石竹,更爱抗击严霜的山菊。他望望那跻身峰顶的青松,又看看脚下火红的枫林,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心头。
战斗激烈地进行着。董恒德和同志们一连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阵地上又一度平静下来。他趁战歇小憩,检查了一下弹药,然后深情地上下打量着孕育自己的马鞍山。
马鞍山虽然仅几百米高,但它却有着同祖国所有名山一样的气魄与尊严。它的主体部分险峻而奇丽,竖望峰岩凌空,横看马鞍在天。它的鞍部南天门下,有一羊肠山径,天然石阶错落不平,仅容单人独步,稍有闪失便会跌落悬崖之下。南天门上,东西相隔数百步各有一高耸的峰顶,山之背面有高达数十丈的峭壁。这样险要的山势,再强大的敌人如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休想前进一步!
敌人经过短促的调整,继续发起攻山。守山病残战士虽然人少力薄,但他们凭着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不断地奋勇还击。董恒德连续作战,饥饿与疲劳折磨着他,然而他却像钢打铁铸的巨人,巍然屹立在阵地上,顽强地抗击敌人。日寇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地滚下山去。
敌人的炮火又开始轰炸南天门。身负重伤的董恒德忍着剧痛,向来势凶猛的敌人开火。输红了眼的敌人疯狂地向我方阵地冲击。这时,董恒德的腹部又被打穿,肠子淌了出来,他咬着牙,对身边的一位干部家属说:“同志,你有扎包吗?快给我一个!只要还有一口气也得打击敌人,人在阵地在!”
董恒德用扎包堵住伤口,端起枪来继续射杀敌人。当他击毙两个日寇后,一颗子弹击中了他。
董恒德同志在战斗中英勇地倒下了。但英烈们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勇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形象,犹如马鞍山上的青松,永远苍翠挺立,万古长青!
|
|
上一篇:“追忆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东营市老退役军人纪录片展播——东营市抗美援朝老退役军人张俊庆 下一篇:印象·退役军人 | 抗美援朝老兵讲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