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退役军人

他们都曾当过兵—齐鲁大地退役军人群体素描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08-23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兵员大省,自古就有崇军尚武、参军报国的光荣传统,每年入伍的新兵占到全国征兵总数的8%。目前,我省共有退役军人570多万。在部队期间,他们历经磨砺,铸就“铁骨”,冲锋陷阵,是“最可爱的人”;退伍返乡后,他们遍布各方,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在人生的“第二战场”勇于担当,再创辉煌,是新时代的先锋。

兴业报国,军人作风彰显人生价值

       退役军人,一个特殊的称谓,总是与忠诚、踏实、敬业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昨天,他们是强军路上的追梦人;今天,他们是发展经济的排头兵。他们敢打必胜,淬火成钢,爱岗敬业,执着坚守,用行动诠释了顽强拼搏的内涵和为民奉献的要旨。

       1992年,菏泽青年李广君如愿穿上军装。他在日记中写道:穿上绿军装,责任扛肩上,为了我的国,刀山火海闯。这铮铮誓言,伴随着李广君的军旅之路。2004年,李广君因为家庭变故,放弃提干机会含泪退役。“咱当兵的人,要混出个样子来。”他做通母亲和妻子的工作,买了一辆三轮车,干起了贩卖蔬菜和收购破烂的的行当。手里有了一点积蓄后,又转行做起了塑钢门窗、防护窗加工。由于诚实守信,质量过硬,很快赢得客户青睐。以后几年里,李广君瞄准未来创新创业,填补智能精密机械加工领域的空白,成立了山东金博利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成为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设有30余个专业服务站,拥有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的研发团队,共安置退伍军人、社会劳动力300余人,李广君成为退役军人的标兵。
       他说:“只有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才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谢清森,1997年入伍,2001年退役。在历经几个工作岗位后,他与6名战友成立了济南特种兵安全护卫中心。公司筹建一年多没有任何盈利,就在好不容易成立的创业平台面临坍塌时,谢清森没有退缩,凭着在军队磨砺出来的敢于吃苦、从不服输的韧劲,带领员工跑市场、创品牌、打特色,公司逐步有了起色。2011年,他的护卫中心变为山东省首批具有保安服务许可资质的民营安保公司。为纪念与战友一起艰苦创业的过程,谢清森把公司名字改为“七兵堂”国际安保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已拥有员工2万余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树高千尺不忘根,回报社会爱无声。军人出身的谢清森更懂得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的难处。这些年来,他的公司安置100余名退役军人担任集团分公司、子公司主要负责人,300多名退役军人担任中层领导,八成基层管理骨干是退役军人。
       革命老区沂南县的苏晓涛,服役期间以沂蒙兵为荣,多次立功受奖。2014年退役后,主动放弃一家跨国公司的高薪职位,走上弘扬红色文化的创业路。他联合30多名退役战友,共同创办了儒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近几年来,带动100余名战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每年安置或推荐200多名退役军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作为山东儒将研学旅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家乡的发展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今年初,他把目光瞄向了脱贫攻坚事业,与孙祖镇的贫困户签订脱贫合约,合作种植有机小米600亩,预计每户村民可增收8000多元。
       在部队服役的16年,铸就了苏晓涛敢闯敢干、勇创新路、吃苦耐劳、奉献为民的大爱情怀,他的血脉中早已融入红色基因。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激励他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前不久,他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标兵”。
       1999年,23岁的宋江富从新疆退役,回到家乡青岛市黄岛区大村镇,用5000元退伍费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从贩卖蔬菜开始,又开了黄岛第一家粮油门市部,生意似滚雪球般发展壮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瞅准时机,成立了黄岛第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当年为青岛各大企业输送劳动力18万人。致富后的宋江富,凭借敏锐的视角,又先后组建黄岛区第一家食用菌研究中心、全市第一家4.0功能型农业农交中心。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5亿元。周边的村民在他的公司当上了工人,年薪四五万元,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宋江富的带动下,大村镇宋家村这个昔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一跃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三年军营时间不长,但军人坚韧不拔、敢闯敢干的精神和状态,已经浸润血液、印在心中。”宋江富说。
       心怀必胜信念,实干铸就梦想。他们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敢于创新,奋发有为,在不同创业平台上,成就了出彩人生。
在兴业报国的退役军人行列里,有一群女性尤为引人注目。
       绿色方阵里有她们飒爽的英姿,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敢打敢拼;在商海大潮中,她们掌舵远航,镇定自若,巾帼不让须眉。
       赵秀梅是菏泽郓城县人,1990年入伍,1993年退伍。退伍后,赵秀梅放弃政府安排,选择自己创业。为了还清姐姐欠下的上千万元债务,她开始负债创业。1998年首次创业积累经验后,她毅然接过一家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连锁超市,凭着军旅练就的不怕吃苦、甘于担当、永不服输的精神,带领200多名职工克服市场竞争、资金亏欠和经营管理等诸多难题,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使背负巨额债务的超市扭亏为盈,事业逐步做大做强。近年来,赵秀梅没有忘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帮助,热心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向社会捐献了价值近千余万元的物资款项,先后安置200余名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力就业。赵秀梅以军人本色完美嬗变,成就了心中梦想,获得了“山东省最具爱心慈善企业家”称号。“没有3年的从军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说起创业,赵秀梅感慨万千。
       1990年入伍,2016年自主创业的李冰,短短两年时间,便在人生旅程中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自主择业后,李冰一度陷入无所事事的境地。经过多方考察,她联合战友成立了山东戎诺军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山东戎诺军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初期,公司发展很不顺利,几个合伙人纷纷退缩。但李冰坚信,创业没有一帆风顺,成功来自执着的信念,经过一段阵痛后,她的业务有了起色。
       她与战友积极捕捉市场信息,确定了服务经营范围和对象,着力在国防教育进校园、军事体验进假期上下功夫,先后组织中小学培训3000人次,高中军训2000人次,夏冬军训营500人次,深受师生家长好评;她还与战友们协助军地建立沟通桥梁,先后为河南、山东等地筹建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基地,协助做好展品装备的请领购置、拆装维护、场馆建设等工作,赢得了军地信誉,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创业的同时,李冰也为众多战友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济南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一颗新星。
       于永波、刘传华、徐柳、贾秀云、曹婷婷……一个个退役女兵的故事,一个个就业创业的传奇,她们永葆军人本色,军营是优秀的士兵,商场是创业的明星,成为退役军人的骄傲。
创业路上,平凡岗位扛起富民重任
       火热军营淬炼党性,心系群众书写忠诚。山东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带动乡亲们在广阔天地谋求作为,为家乡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军人增了光。他们每一次角色转换,每一项人生殊荣,无不彰显着攻坚克难的军人本色,无不诠释着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村退役军人宋伟,现任村党委书记。1998年退役后,四处打工,端过盘子卖过油条,收过破烂,在建筑行业白手起家……通过几年的打拼,逐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积累了500万元资金。2004年村委换届时,他回村担任支部书记,面对村里人心散、思想乱和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宋伟那股军人不服输的性格又展现出来。他制定出“以孝治村、以德育人、以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办企业、抓经济、搞建设,用14年时间,把全市有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如今村里固定资产达35亿元,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百名创业退役士兵”“山东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标兵”等称号。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我就要保持好军人好样子。”作为全国建设新农村十大杰出复转军人,济宁市任城区柳行镇小店村党支部书记郭书俭的创业之路可谓比较顺畅。30多年前,他怀揣200多元退伍费,带领一批退伍兵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如今,他创办的公司已发展成集建筑工程、房产开发、文化创意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集团,年创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安置退役军人100余人,为数千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作为一名“兵支书”,他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奋起创业,使昔日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区首批小康村;作为一名退伍兵,他以军人的顽强作风开拓市场,把建设新农村美好心愿变为现实;作为一名“兵老板”,他以军人特有的远见卓识,视文化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用文化滋养农民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兵班长,他以军人本色担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帮带一大批退伍兵走上创业路。
       邵光才是莱芜市钢城区棋山观村人,1984年入伍,多次立功受奖,1989年退伍后,购置3辆大车做起了运输业,年收入近10万元。致富后,他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在事业正红火的时候,毅然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0余年来,他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文明创建,厚爱军人军属,使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上任后,邵光才审时度势,先后创办了村办建筑公司、绿化园林公司等5个公司,村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几百元到现在的2万多元。2009年,村里对村庄进行规划,平房全部拆除,于2015年初全部搬进新楼房,村民的各种福利标准在全市首数,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增长。如今的棋山观村,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邻里融洽,百姓安居乐业。说起眼前的好日子,乡亲们都说:“俺村的变化多亏了邵书记,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全国劳动模范、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铁佛村退役军人、党支部书记张建锋,用15年时间,将一个贫穷落后的“三类村”变成富裕文明的“乡村都市”。
       1996年,退伍不久的张建锋临危受命,挑起铁佛村的重担。他首先配齐了村“两委”成员,,健全了民兵连、工青妇等组织,制定了村民议事、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制度,村里大事小情都有严格规范。
       此后,眼光独到的张建锋率先发展起大棚蔬菜,3年时间全村大棚达到2000个,种植规模达到3000亩,创造出了祖辈不敢想象的致富奇迹,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富了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把铁佛村建得比城里还漂亮。”为此,他大力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团结,家庭和睦,铁佛村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村”。
       丁连国、李显明、李凤德……无论是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繁华的社区,许许多多的优秀退役军人为了百姓的美好生活而奔忙,他们流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成就。他们争当带民致富的“开路人”,勇做脱贫攻坚的“领头雁”,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彰显了退役军人的血性与担当。
第二战场,  甘于奉献永葆老兵本色
       “不管离开部队多少年,我们始终记得‘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军人的光荣称号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这是许多退役军人发自内心的感慨。每一个“当过兵的人”,从步入部队的那一刻起,就把为军旗添彩记在了心里,伴随着一生。
       东明县退伍军人王金书,是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武胜桥乡玉皇庙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后,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大棚菜种植,让玉皇庙村迈出了由贫到富的第一步。此后,王金书先后建起了村办企业“玉皇化工”、砖瓦窑场、碳五深加工基地,安置劳动力600余人、下岗职工200余人。利用地处中原油田腹地、油气资源丰富的优势,王金书又以油气及其副产品为原料,走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路子,先后建起“玉皇福利化工厂”、120万吨重油裂解、12万吨碳酸二甲脂和18万吨乙烯等几个大项目。“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和造就了我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性格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部队我是一个兵,回到地方我仍然是个兵。”王金书坚持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部队的培养和教育。
       目前,玉皇庙村资产达到20亿元,全村600余户2121口人全部住上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别墅,乡亲们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
       王军,1985年退伍回乡后,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1992年,他与几位战友筹资创办了东营市利达油料运输公司,经营起了“跑油”生意,腰包逐渐鼓了起来。1998年,又进军化工产业,建起了年产30万吨制青装置。2008年,王军的公司迎来创建10周年,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上交利税3000万元,拥有资产10亿元,员工600余人,接纳20多位战友入职,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
       2004年底,王军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先后拿出300多万元整治村容、架桥修路、安装自来水、兴办企业、建设适用房,并筹资建设“农村文化大院”、阅览室、文体室等设施,极大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经过3年的奋斗,北一村成为东营市有名的“小康文明村”。
       王军始终传承“人望人好”的家训,铺就富路,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以一名老兵的执着,满腔热情地在“黄三角”这片充满希望的绿洲上追逐梦想,展示了一位退役军人的风采。
       济南市章丘区杨家巷村党支部书记杨有伟,是位有着4年军龄的老兵,他扎根基层、担任村官10余载,直面逆境,攻坚克难,带民致富,书写了兵心不改、回乡创业的华美乐章。
       退伍后,杨有伟应聘成为镇建委的合同制工人。1999年4月,村委直选,他以最佳人选全票当选。上任伊始,他一面请专家把脉开方,一面进村入户征求意见。先后筹资100万元,收购村里濒临倒闭的环保煤矸石砖场,当年盈利30万元。随后,他又趁热打铁,盘活了村办煤矿、电缆厂、树脂厂等多家企业,村集体收入直线上升。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杨有伟时刻牵挂着群众的冷暖,在富民惠民上不遗余力,不论谁家有困难急用钱,他都自己垫支,借给村民的钱他自己也没个数。每当看到村民家家生活幸福时,他就感到特别的欣慰。因为,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是他这个老兵最大的心愿。
       8年青春激扬的军旅生涯,铸就了菏泽市牡丹区退役军人王福波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20多年来,他从“破烂大王”到近20家公司掌舵人的创业经历,使王福波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功典范。1987年11月,王福波放弃了每月130元的“铁饭碗”,瞒着家人毅然“下海”。王福波取出300元安置费,到康庄服装市场进了100件上衣去摆摊,很快找到了赚钱的门路。
       随后,他转行做起了“破烂大王”,搞起了“装饰大世界”、建筑防水、房地产行业,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舞台。从一个300元起步的个体户,发展到如今近20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王福波数次在关键节点华丽转身,从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房地产开发、武术传承、书画艺术、影视制作、牡丹文化等多种经营并举的综合经济体,集团总资产30多亿元。勇于挑战自我的王福波,至今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毅然在创业路上奋力前行。
       曾经和许多战友一样,潍坊九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也面临过转业的抉择:“当时,我已经40岁了,再创业压力很大,但家乡政府安置压力也很大,自己又有一技之长,就选择了自主择业。”
       自主择业,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李军给人打过工,合伙做过生意,开过饭店,都没干出名堂来。“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就要敢于面对、不言放弃。”李军凭借在部队掌握的通讯技术,筹资创立了九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数字化城市建设、商住和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项目提供专业技术和配套工程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攻下一个个技术难关,拿下一个个工程项目,成为电子行业的佼佼者。李军先后接纳复退军人、军属和子女26人,给予复转军人创业资金和资源支持,助力他们在创业路上实现梦想。
       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冯涛,全国模范退伍军人李德海,还有省市优秀退役军人陈朋、崔洪章、董玉坤、熊伯华……在泰山脚下、胶东半岛、鲁西平原,遍布各地的退役军人,犹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点缀在齐鲁大地,发出璀璨的星光。
担当作为, 人民需要敢于冲锋在前
      将青春献身国防,用爱心奉献社会。军装在身,他们是百折不挠的钢铁“脊梁”;脱下军装,他们是值得信赖的热血儿郎。血性是军人的本色,冲锋是责任担当。一件件暖心事儿,一个个英勇壮举,是军队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军营生活的历练熏陶。军人本色,永远是退役军人身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卫东、刘洋明、李营是昌乐县齐城国际小区的三名退伍军人,刘卫东与刘洋明是父子。今年5月14日下午,刘洋明休班在家。3时50分左右,他突然听到有人喊叫,感觉不对劲儿的刘洋明拉上父亲跑下楼去。只见一个小男孩从五楼坠落至四楼外墙的一个空调机上,情况十分危险。刘洋明见状立即跑上楼,挨个敲门,试图从屋内进入营救小孩。此时,邻楼上退役军人李营听到动静也飞奔而至,李营冲上楼时,刘洋明父子已经敲开二楼住户的门,打开了窗户,站在了空调外挂机上。刚调整好位置,孩子在一片惊呼声中掉了下来,刘卫东一抓没抓住,顺势推了一下,被刘洋明左手抓住了衣服,右手抓住了脚踝,举起来递给了楼内的李营。这一连串的动作瞬间完成,孩子得救了,众人悬着的心落了地。事发现场,上百名围观群众对他们的义举报以热烈的掌声……
       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特重大交通事故众多救援英雄中,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前坡村退伍军人张复连就是其中的一位。事发当日,他第一个赶到现场,第一个报告灾情,第一个实施救援,一口气救出了30多名乘客,用无声的行动、高大的身影,谱写了一曲温情四溢、荡气回肠的壮歌。
       1984年11月,张复连踏入军营,成为原济南军区某分部的一名战士。1988年12月,张复连退伍回到家乡就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排长。1997年,正在值班的张复连接到群众报案,张复连和民警对犯罪嫌疑人实施4个小时的监控,最终将其绳之以法。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41分,张复连被睡梦中的一声巨响惊醒,当他来到火车出事地点后,边喊救人边冲向事发地,报警、破窗、救人,直到7时30分,张复连才按要求撤离事故现场,他一个人接连救出了30多人。“俺受部队培养多年,关键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朴实的话语,展示着一名退伍军人的觉悟和责任。
        退伍老兵赵中全,20年挽救了11条生命,他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传统美德,演绎出一个老兵的大爱情怀。
       1996年,赵中全从部队退伍。回到地方后,他在玉米地里捡过弃婴,在学生宿舍救出3名煤气中毒的学生,在国道上救过车祸伤员。每当谈起救人的壮举,赵中全总是说:“只要是当过兵的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伸出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哪能见死不救呢?”这是赵中全做人的基本原则。退役军人赵中全,用20年一以贯之的执着,诠释了一位老兵的大爱与担当。
        曾经当过兵,永远是个兵。他们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忠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虽然军人的荣誉属于过去,但凭着在军营磨砺出的一身铮铮“铁骨”,他们的激情仍然在燃烧。只要人民需要,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们的精神、品格和力量,都会以人民的需要为准则,以爱的名义谱写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新乐章。
      因为,他们都曾当过兵。
言论:军营历练受益终生
       铁打的营盘造就“铁打”的兵。人民子弟兵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又回归于人民、回报于人民。当他们脱下军装,转身到不同的岗位,依旧是最可爱的人。
品读这些老兵的故事,更感悟那一颗颗怀念军旅、感恩军队、回报人民的拳拳之心。
  我们常把军队比喻为熔炉。很多退役军人,在军队熔炉经历锤炼和洗礼后,即便不再军装在身,但军旅生涯锻造出的信仰、纪律、品德和意志,依然值得传承和信赖。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是部队对老兵们年复一年的叮咛,也成为老兵守望相传的精神财富。面对人生的转折,老兵们的字典里没有退缩、没有迷惘、没有消沉,有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英雄情怀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脱下军装不变色。退役军人离开了军营,但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品质没有变。走上新战场,同样需要这样的力量源泉。忠诚的力量无穷无尽,是排除万难、击败顽敌的精髓。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身份的转换;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为,军人的风骨已深深融进他们的精神之中。一日为兵,终生是兵,这就是军人本色、军人风骨。
       服务人民不变色。无论何时何地,退役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不论是在抗洪一线,灭火现场,还是地震灾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退役军人的身影。比如,成功迫降的机长刘传健、制止肇事车辆的郭仕华、不惧生死斗歹徒的李军等,他们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一旦遇到人民群众需要救援时,就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冲锋陷阵。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传承的是红色的基因。
       永葆本色不变色。当初参军,为的是保家卫国;退役返乡,目标是建设美好家园。军人退役,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本色,坚守的是信念。像沂源县张家泉村的朱彦夫,贵州省思南县退役军人王明礼,尽管他们缺胳膊少腿,但他们依然奔走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安徽省亳州市退伍军人冯登贵身残志坚,无私奉献,军人本色永不褪色。他们,成为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张张流动“名片”。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说:“正是曾经的军营,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其实,当兵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锤炼。军人的忠诚,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气势;军人的忠诚,是一个国家不朽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当前,正是优秀青年参军报国的时刻,希望有志青年,把握良好机遇,到火热的军营重塑自我,吃“苦”壮筋骨,吃“辣”保警醒,吃“酸”磨性情,吃“甜”不懈怠,自觉传承好军人的红色基因,以上面这些退役军人为榜样,不忘初心,换羽高飞,在军营这所大学校和大熔炉里实现人生价值。
图片1.jpg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创业赖有军魂在
下一篇:记军转干部、曹县三桐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