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刘立春和他的两个老镜框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11-22

    16岁参加八路军与敌寇斗智斗勇,33岁投身国企建设建功立业,如今,即使已是91岁高龄,他仍然坚持读书看报,政治学习从未落后。是什么让他初心不改、本色不变?被他视为珍宝的两个老镜框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满怀敬意,记者来到了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鲁南装备公司抗战老兵刘立春的家中,听老人讲述那峥嵘岁月的故事。

    走进刘立春家中,最醒目的当属客厅墙上挂着的两个老式玻璃镜框。泛黄的老照片、洗的发白的红领章,都被刘老珍藏在镜框里。“日本人天天都来扫荡,死了好多人。我从家里偷跑出来,一心就想去山里找队伍、打鬼子。那年我16岁。”看着镜框里闪闪发亮的军功章,刘老对75年前的情形记忆犹新。

    1943年底,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重点进攻,进行了上百次“大扫荡”。有一次反围剿,刘立春的枪里只有3发子弹,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他只能带着村民在高粱地、荒草丛中穿行。“鬼子用刺刀一下一下戳草丛,刀就从头上划过,我们趴在草丛子里连气儿都不敢喘。”回忆过去,刘老红着眼说,自己最遗憾的是在即将逃出包围圈时,一位后勤部长被敌人发现中弹牺牲,可身后敌人在疯狂地扫射,他甚至来不及回头看倒下的战友一眼,只能流着泪、咬着牙,拉着乡亲们拼命向外冲。摩挲着镜框里的老照片,刘立春闪烁的泪光中似乎映出了一个个战友的身影。他指着一张合影对记者说:“这两个战友是和我一起参军的,他们一个死在了战场上,一个在战斗时受伤,肠子都淌出来用手托着还继续战斗。我找到他时,他就倒在机枪旁边,血把地上的土都给染红了。”

    不忍刘老沉浸在战友牺牲的痛苦中,记者赶忙换了个话题问:“这个小镜框里还有过去的粮票呢,是不是转业后厂里发的?不打仗了,您可以享受生活了吧?”问到这里,刘老连连摆手:“建厂时啥都没有,我刚从革命战场上下来,又到了建设新中国的战场。”

    1958年,33岁的刘立春从部队转业到官桥矿务局机械制修厂(即鲁南装备官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采买机器、生产材料、图纸等工作。当时物资匮乏,机械制造所需的生铁、焊条等原材料和车床、机床等设备只能在上海购买,再由火车运输到当地,过程十分复杂。为加快物资流转的速度,从采购到发货再到验收,刘立春都全程跟踪,常常在上海、枣庄两地来回奔波。“买不着材料着急,买着了又怕运输出问题。我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出错。”刘立春讲起了找设备的一段经历。

    那是1959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正在厂里准备接收设备的刘立春却接到了一封加急电报,报文上说从上海购买的两台机器找不到了。“我吓坏啦,一时间不知所措。”回想当时的情形,刘老仍心有余悸。回过神后,他顶着狂风暴雨,一口气跑到了15里外的火车站,连夜把车站的仓库翻了个遍,但一无所获,紧接着他又买了去往上海方向的火车票,一站一站地问、一个仓库一个仓库地找,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在徐州火车站的仓库里找到了机器。

    “机器是厂里最值钱的宝贝,是大家一分一毛攒钱换来的,绝不能丢。当年为了省钱、为了建厂,有人把命都搭上了。小张就是为给厂里省3毛钱的运费,自己用地板车去拉材料,结果车翻了。他被车把子卡住了脖子,年纪轻轻的就走了。”说着说着,刘老又拽着衣角抹起了眼泪。

    在书房的写字台上,记者看到一摞摞整齐的报纸、理论书籍和学习笔记。一问得知,原来退休后的刘立春依然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刘立春的大儿子告诉记者,父亲天天盯着中央台“追剧”,一条新闻都舍不得落下。最近老爷子还迷上了《大国重器》《辉煌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说是为了了解厂子发展,好给厂里提建议。临别前,刘老还一再告诉记者,“等我腿脚硬朗些,我还想回厂里看看,和新产品、新设备合个影,还放到我的老镜框里。”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济南爱国拥军促进会连续8年助力强军纪实
下一篇:沂蒙红嫂的革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