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白福卿:不能当志愿军我就去跳井 绝不能再受帝国主义的二茬罪
来源: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时间:2020-10-28
【老兵档案】
姓名:白福卿
现年:87岁
兵种:医疗兵
地点:大汶口镇
经历:抗美援朝老兵,1951年1月入伍,1951年3月底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赴朝作战,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团队嘉奖两次物资奖两次;于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0月份从朝鲜回国。
2020年10月19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大汶口镇一个温馨的农家院里,见到了现年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白福卿,他神采奕奕,在炯炯的目光里仿佛还能看到70年前那个自愿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的17岁的少年。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大汶口镇村民白福卿作为村里稀缺的高小学历青年,在听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后,毅然决定投身抗美援朝队伍,上战场杀敌。“我小的时候经历过抗日战争,受苦受大了,当时就想着咱不能再受美帝国主义的二茬子罪,得和他们拼!”白福卿说。
而据白福卿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征兵要求身高在1米五以上,体重也要达到150斤。当时身材矮小的白福卿,一面去借了表哥结婚时用的增高鞋,把鞋里塞上棉花,解决了个头问题;另一面验兵时在裤腿里绑上重重的沙袋,终于达到了应征标准。“当志愿军光荣啊,我当时都想好了,不让我去我就去跳井,一定要去打敌人!”1951年的正月十六,正在镇文工队准备上台演出的白福卿收到了应征成功的消息,忙不迭地将身上的戏服脱去,洗把脸后匆忙赶去,回想起那一天的场景,白福卿至今历历在目。年纪尚小的白福卿在驴背上摇摇晃晃,戴着光荣的大红花穿过了6个村子,也鼓舞了不少村民加入应征队伍。之后便是赶路和军事训练,1951年3月27日,白福卿等一批2000余人到达辽宁丹东,在分发装备和物资后开始入朝。
“三袋子炒面、一斤咸菜、半斤盐,两人一支枪,80发子弹,从丹东我们走了20多天跨过鸭绿江到达三八线,当时过鸭绿江的时候敌军的飞机已经在头上飞了。到三八线见到了朝鲜的老百姓,都是女的,看不见一个男的,朝鲜男的都上了前线了。”白福卿说。
到了分配任务的时候,白福卿被调去做了卫生员。“当时战场上缺药,我在卫生队学习了一段时间包扎、止血和固定就能用上,每天就在交通沟里走,有一次抢救伤员途中被敌人发现了,躲在交通沟里命大逃过一劫,回去我们一看山头全被炸平了,连锅碗瓢盆都没留下。”
战争是残酷的,白福卿回忆:“那时候刚到朝鲜没多久,有一次晚点名没几个人应,当时咱不懂接着跟了一句‘怎么都没人啊’,被连长批评了,说‘来了没几天就胡说八道,人都在前线上呢!打仗还没下来呢!’当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心里难受啊,怪我多嘴。”
1952年10月,敌军屡屡发难,妄图从志愿军防线中打开缺口,迫使我军全线后退。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九兵团在开城以南20公里左右一线狙击敌人,被称作“开城保卫战”。见证过这场战役的白福卿在谈及时,频频咂嘴不忍回忆。“当时我眼见上去了一个排,36个人只剩下一个,太惨了。当时不光有美国的敌人,还有英国、土耳其和韩国的,都来打。我们有个姓刘的连长,走的时候还问我‘小白我们今天晚上回来吃啥’,结果晚上回来的是连长尸首,战死了。我们同村两个一起去的村民也死了,还是我亲手埋的。连长、指导员都没了,兵补充了好几次,最后连炊事班班长都当排长了,仗打得实在没人了。”
白福卿荣立三等功是在1953年,当时志愿军部队条件开始好转,不仅有了枪炮武器的支援,战士的后勤保障也足了,白福卿被转到了休养连。“那儿有很多伤病员,有些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有的伤口化脓把衣服浸透了,都是从前线出生入死下来的,咱就把他们照顾好,再把衣服给洗了,那时候天还很冷,我砸开冻冰取水洗的衣服,一个月差不多洗了370多件,往树林里晒的时候,被一个政治处主任看见了,了解情况后觉得我精神可嘉,给立了个三等功。”白福卿说。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1953年10月1日,白福卿踏上了回国路,结束了他两年零8个月的抗美援朝征程,“中国人民志愿军什么都没带走,我们把枪炮都留下了,只穿着一身军服回祖国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也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由于在战役中医疗兵的经历,退役后的白福卿被分配到家乡大汶口镇卫生院工作,真正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当地的政协委员。2020年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白福卿感慨地说:“那段记忆很光荣,为了国家和人民,我自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尽到了我的责任。这么多年了,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人,感到很幸福。永远不忘党培养,仍有余热为人民,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