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人的安顺故事”系列报道(一):青岛退役军人“出征”智力扶贫
来源:鲁网 时间:2021-04-15
2020年5月,青岛市选派28名优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分赴甘肃省陇南市和贵州省安顺市开展为期一年的智力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本次系列报道共分四篇,分别讲述了赴安顺志愿队10名队员的故事,通过再现一年来的工作历程,彰显青岛退役军人再次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
时针拨回到2020年5月30日,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邢河村平寨组。78岁的张大爷院子里的枇杷树已结满了黄澄澄的果实,后院种的李子也已经酸甜可口,屋前的耕地里长满了玉米、水稻、辣椒等农作物,到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今天,张大爷家要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青岛退役军人赴安顺智力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他们要在这里召开工作队第一次党小组会议。
作为全国退役军人系统中的首支退役军人智力扶贫工作队,10名队员都是来自青岛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平均年龄43岁、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批“退役军人高知”将在安顺开展为期一年的智力扶贫工作。
此时,距离2020年3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座谈会仅过去了85天。在这次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规模最大的会议上,传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脱贫攻坚最后的冲锋号就此吹响。“在脱贫攻坚最关键、最吃紧的时刻,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选派了这10名优秀的专业型退役军人代表来到安顺,为我们注入了新的动力和血液,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支撑。”青岛第五批赴安顺挂职干部领队高嵘说。
2020年5月10日,工作队抵达安顺。经过紧锣密鼓的专题培训,队员们快速熟悉环境,并被分派到安顺市各部门工作,其中退役军人事务局系统4名,各县区扶贫办3名,商务局1名、军民融合办1名,黄果树惠农集团1名。
为了增强工作队的凝聚力,在青岛赴安顺挂职干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工作队第一时间成立智力扶贫工作队临时党小组,由青岛赴安顺挂职干部、安顺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宝利担任临时党小组组长,并制定了临时党小组各项规章制度。
然而,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战友”,队员们的心里既有激动和喜悦,也有迷茫和困惑。为了快速打开思路找办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第一次党小组会议别开生面的在安顺乡亲的田间地头召开。队员们打开心扉、深剖感想,与张大爷和老伴儿唠家常、话丰收,不仅体验到了久违的亲切与感动,也真正找到了作为一名智力扶贫志愿者在这里工作的动力和意义。
开在田间地头的党小组会议
这10位队员的名字分别是崔瑞银、蒋荟、张勤芳、孙元顺、杨晟国、初延虎、陈立沛、于俊杰、赵浩男、孙传丰。
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10个人的“安顺故事”。
崔瑞银:
安顺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的
“幕后导演”
因为是工作队队长,需要统筹人员管理,崔瑞银被安排到了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岗位是局长助理。
“2017年自主择业后,我便在一家国企担任副总。去年接到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后,我毫不犹豫的辞职报名。”崔瑞银坦诚,刚开始时工作找不着方向,后来在青岛赴安顺挂职干部和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他持续发力,在协助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日常工作之余,他还下沉到对口帮扶贫困村担任兵支书助理,并且主动帮扶普定县银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加省、市级军创企业创业创新大赛以及企业的党建文化建设工作等。
2020年6月30日,青岛市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圆满收官。回青岛参与该项大赛的崔瑞银当时就想:如何在安顺搞好这样的比赛呢?一来可以挖掘一些好项目;二来也能鼓舞安顺市退役军人创业的士气。
回到安顺后,崔瑞银第一时间与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汇报并牵头组织该项工作。“没白没黑忙活了10多天吧,下发通知、制定评分标准、确定流程、邀请专家等等,最终有20多个项目报名参加,大赛圆满成功。”崔瑞银表示,也正是在这场大赛中,他发现了银丰农业科技和启天重工这两家“军创企业潜力股”,在他的指导和推荐下,两家企业的项目又参加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并分别拿到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崔瑞银的启发下,银丰农业科技品牌打造意识逐渐提高,主动邀请他帮助企业打造党建文化品牌、搭建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等。
总结安顺一年的智力扶贫工作,崔瑞银用“三个一”形容,即一个局(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个村(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口帮扶贫困村)、一个企业(安顺市银丰农业科技)。
担任兵支书助理期间,崔瑞银协助组织了安顺市兵支书系列宣传片的制作。编写指导的3部短视频被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走进新时代退役军人--不忘兵之初模范“兵支书”微视频大赛展播,1部获得优秀奖。
“在安顺一年,我的党性再次得到了提升。对青岛对口安顺25年的扶贫成果由衷感到敬佩,还有润物细无声的支医支教,让我非常感动,他们都在这里奉献了无悔的青春。”崔瑞银说。
在安顺工作一年,崔瑞银只在春节期间回了一次家。“父母年纪大了,女儿在幼儿园,几乎每天都要跟爸爸视频。虽然家里也需要他,但我们尊重他的选择,也会永远支持他。”崔瑞银的妻子告诉记者。
蒋荟:
最大的困难是时间
要成为安顺的“人才纽带”
作为工作队中唯一的一名博士,蒋荟被分派到了安顺市委某部门。“我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都是航空机械方面,选择自主择业后,也一直在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在部队服役26年,志愿工作一直是他心底的一个期盼。
当得知有这样一个机会时,蒋荟第一时间征求家人的意见。“家属很支持我,岳母曾经还是上海到贵州的知青,给我讲了很多贵州的故事和艰苦的条件,那时我做了很多准备,连走夜路的手电筒都备好了。”蒋荟告诉记者,到了之后才发现,安顺市已经发展的日新月异,往日的贫困早已被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和秀丽的黔中腹地风光所代替。
2021年1月18日,以蒋荟为核心的“青岛—安顺东西部协作志愿帮扶博士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最初我是与一家经营困难的老“三线”公司合作,后来又增加了一家实力较强、资质完备的企业,专业契合度很高,这让我很是惊喜。”蒋荟告诉记者,我们采用个人与企业合作的形式,让已有研究成果和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落地生根,实现“智力扶贫”和“产业扶贫”。
“很多成果都是‘吵架’吵出来的,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虽然沟通方式有时不是很愉快,结果却都是好的。”蒋荟一直给企业管理层灌输“12字理念”:资源共享、真诚高效、有利工作。
因为蒋荟博士的产品具有唯一性,所以他必须尽快拿出产品,并得到市场的反响。“我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要排除一切困难、集中一切精力,先把产品做出来,然后再推向市场。”蒋荟表示,他已经征得家属的同意,在工作队任务完成后还将继续留在安顺,让他的科研成果在安顺扎根、发芽。
“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纽带,朋友们来看我的时候可以顺便做一些专业指导,来弥补这边人才匮乏的问题。”蒋荟说。
|
|
上一篇:“10个人的安顺故事”系列报道(三):青岛退役军人“出征”智力扶贫 下一篇:“10个人的安顺故事”系列报道(四):青岛退役军人“出征”智力扶贫 |